风险控制在电厂安全管理中的运用研究李洪民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0年第4期   作者:李洪民
[导读]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对电能的需求日益增长,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对电能的需求日益增长,电厂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安全管理风险日益突出。以2018年为例,全国电力安全生产人身伤亡责任事故达39起,死亡人数达40人,其中,电厂生产人身伤亡事故21起,死亡22人,伤亡原因主要为高处坠落、触电事故等。调查研究显示,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于现场安全管理不规范、违章操作、安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所致。由此可见,电厂安全管理形势严峻,有必要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电厂安全管理工作中,提高电厂安全管理工作前瞻性、有效性。
        关键词:风险控制;电厂安全管理;运用研究
引言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无论各行各业,安全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安全生产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电厂作为为社会提供电力资源的重要场所,其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设备的损坏、人员的伤亡,严重时还有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运用精细化管理策略,加强电厂工作的安全管理,可以排除生产活动中的隐患,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在实现安全生产的同时,保障员工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1 风险控制内涵
        风险控制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评价等方式,对各类风险管理技术进行组合优化,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灾后后果的妥善处理,以最小的安全管理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风险是衡量危险发生概率、危险危害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某一类事故发生可能性与事故结果的组合。由于风险存在具有其客观性,任何时期、阶段都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即处于安全性、危险性并存的状态。在电厂生产中,安全风险可以通过预测、预见实现有效辨识,并针对辨识出的安全生产风险采取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的有效预防和控制,达到预定的风险管理目标。
2 我国电厂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电厂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未从实际出发,没有对电力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因此制定的制度内容无法贴合实际情况,脱离生产实况,空而大且不够细化,使得员工在进行具体操作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制定出的制度与实际需求相违背,根本无法得到贯彻和落实,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效率,而且在事故发生的关键时刻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
        2.2忽视电气设备维护管理
        电气设备的运转关乎电厂的安全管理效果,而目前不少电厂因为没有做好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忽视精细化管理措施的应用,导致电气设备无法安全运转,从而给电厂安全工作带来了诸多阻碍。
        2.3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既可以很好地保护员工自身,也能很好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的宣传不到位,平时也没有对员工进行良好的安全教育,导致员工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由于自身学历不高、工作习惯较差等原因,在日常生产活动中缺乏安全防范和自救的常识,当其处于高强度工作中时,很容易放松警惕,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3 电厂生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3.1安全风险评估
        在电厂安全管理中,针对已辨识的风险,为了合理辨识其危害程度,可通过“SEP法”进行安全风险评估。SEP法是一种半定量评估方法,其中,P代表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下的频繁程度,S代表风险发生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风险重要性程度可表示为:R=P×S×E。

在具体评估中,首先,借助李克特量表分级方法将P、E、S进行量化(5个等级,对应分值2、4、6、8、10),明确风险发生危害及频率判断标准;其次,对照风险等级标准,确定人员伤亡、健康伤害、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环境污染等风险等级,并将其最高风险等级作为该项风险等级;最后,根据人员伤亡、健康伤害、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环境污染等风险,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3.2结合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化统一推进安全风险
        分析和预控工作《发电企业员工人身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工作规定(试行)》及员工人身风险分析预控本,明确了日常工作前进行风险分析预控的每条对应详细规定及员工分析预控本具体填写格式要求,为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人身风险预控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在防汛、输煤、制粉等专项检查及安全性评价和重点工作互查中,重点督导企业“员工人身安全风险分析预控”工作开展情况,明确推进要求,确保工作效果。公司把该项工作纳入到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化中,作为一项必查项目进行考核和分数统计,有力的促进了该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3.3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
        火电厂在进行运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想进一步提升自身安全管理的水平,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制度制定的过程当中,需要对火电厂自身的运行情况和发展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同时要对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行充分了解,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火电厂自身的发展。同时在进行制度制定的过程当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将安全责任有效地落实到不同部门和不同管理人员的身上。同时要进行动态的调整,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火电厂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
        3.4 安全风险预控
        安全风险预控是电厂风险控制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率和控制风险危害程度的关键措施。针对电厂安全生产风险,应在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风险发生形式和危害,从设备改造、生产现场治理、装置性防护、个人防护和标准化操作等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1)设备改造。电厂应在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可能引发风险事故的设备、线路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升级,并通过设备计划性维护和周期维护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电厂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改造有效性,提高电厂设备故障风险预防和预控有效性。(2)生产现场治理。电厂生产现场安全风险预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电厂生产施工全过程、全方位,具体包括移动设备定置管理、检修设备隔离管理、特种设备和常用线路的显著标识、制定文明生产标准和强化生产人员风险培训等。例如,在电厂制氢站现场安全管理中,应加强员工安全培训,严禁使用铁制工具,采用铜质工具进行操作,尽可能减少现场焊接作业,将焊接部件转移到安全区域焊接完成后再进行现场安装。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应制定《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并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结束语
        在电厂安全管理工作中,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是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风险预控是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风险处理改进是提高风险管理体系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电厂安全管理部门应遵循风险控制基本程序,以现代化安全管理理念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电厂安全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孙明圣.关于垃圾电厂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今日消防,2019,4(12):23-24.
[2]王崇顺.新建电厂基建期工程管理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9(20):201-202.
[3]许世春.浅论如何做好电厂电气运行的安全管理工作[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195.
[4]陈文科.浅谈电厂基建施工安全管理建设思路[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5):77.
[5]刘建魂.电厂安全管理精细化策略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1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