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何构建企业和谐的党群关系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6期   作者:郭一佳
[导读] 摘要: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社会政治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益阳供电分公司)
        摘要: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社会政治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不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而且是对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群关系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党群关系和谐”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标志着对党群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现阶段党群关系中的问题是在社会大变革的深刻背景下产生的,是转型期各种矛盾的突出反映;“党群关系和谐”的命题是由实践奠基和催生的。“党群关系和谐”揭示了新的工作思路,即党群关系建设重点要从党的作风建设转向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党的群众工作新机制。
        [关键词] 党群关系;和谐;作风建设;机制建设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社会政治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不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而且是对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群关系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这一命题提供了认识、处理党群关系的新视角、新思路,蕴涵了极大的理论探索空间。
        一、现阶段党群关系中的问题是在社会大变革的深刻背景下产生的,是转型期各种矛盾的突出反映;“党群关系和谐”的命题是由实践奠基和催生的毫无疑问,目前党群关系总体状况是好的,表现在:(1)建设和改革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密切党群关系创造了好的宏观环境;(2)党的利民亲民政策,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政策保证;(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一些地方群众与党组织的隔阂有所加深,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和党组织对群众的凝聚力下降;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参与者有不少工农群众,甚至一些无直接利益诉求者也参与其中,发泄不满,等等。为什么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很多实惠、党的执政功绩有目共睹的情况下会出现如此尖锐的党群关系问题呢?传统的看法是,党群关系中的问题大多是由执政党的干部不能正确行使权力、以权谋私或官僚主义作风引起的,但现实却昭示,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现阶段党群关系中的问题是由种种复杂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四点:(1)经济利益因素。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加之由于主观主义和利益驱动使正确的政策在执行中走样变形,分配不公现象突出;少数干部与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拉大,改革的普惠性下降;转型期大量的社会问题造成一些人生活困难等。结果,少数群众在改革中利益受损,产生失落感甚至被遗弃感,经济利益问题反映到政治方面,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基础性因素。(2)政治体制因素。民主政治建设相对滞后,领导体制过于集中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公共权力运用缺乏有效制衡和监督,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高,群众利益在决策中被忽视;部分群众民主、平等意识增强而民主素养不足,敢于维权又不善于维权;有的不能正确对待利益调整,盲目攀比、急于求富和失落感的结合,产生心理失衡和仇官仇富心理,个别人在局部与全局、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上只要前者不要后者,当利益诉求不能有序、理性表达时,便采取过激行为和违法手段满足个人利益。(3)党组织和干部的工作因素。有些干部受封建社会遗留的官本位、特权等思想影响,不能平等对待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公仆成为“主人”,群众成为实现干部政绩和利益的工具;有的干部不适应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转变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懂社会生活和群众思想的新变化,存在群众工作的“本领恐慌”,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造成矛盾激化。(4)严重的腐败现象直接损害群众利益,成为打进党群关系纽带的“楔子”。
        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现阶段党群关系建设具有空前的复杂性、艰巨性。不难看出,利益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因素。现存的问题和矛盾是可以控制和解决的,但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发展、矛盾激化,“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历史证明,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几十年后,最容易在党群关系方面产生问题和危险。苏联共产党于1917年执政,1991年丧失执政地位,历经74年;我们党已经执政50多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经历近50年的考验,可以说,今后几十年,我们党正处于打破“历史周期律”、巩固执政地位、实现历史使命的关节点上。这也正是思考党群关系问题的重大战略意义。


        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新的视角和思路,“党群关系和谐”的理念就是由实践奠基和催生的。
        二、树立以人为本、求是为民的思维方式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的主体。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人际关系和谐的主体又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衷共济、平等友爱、融洽相处、齐心协力、充满活力,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才会有真正的社会和谐。
        在抗击冰雪灾害的互助行动中,在汶川地震的捐款救助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华儿女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大灾面前有大爱”,市场化下的价值观念并没有摧毁民众抗击灾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没有泯灭扶危济困、帮助弱小的社会良知;而党和政府迅速果断的应急处置行动更体现着以人为本、求是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不仅在突发的灾难面前,而且在当前的社会建设中,我们看到收入分配制度的规范,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立,种种社会变革的模式设计都渗透着以人为本、和谐共荣的理念,因而逐步赢得了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事实表明,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人本为民、求是为民的思维方式。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合法权利,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亲民、利民、贵民、富民、安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
        三、“党群关系和谐”揭示了新的工作思路:党群关系建设的重点要从党的作风建设转向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党的群众工作新机制
        以往党群关系建设强调的是作风建设,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今后还要继续做下去,但要看到,由于情况的变化,仅仅从作风出发解决党群关系已经远远不够了,应当围绕处理利益关系问题,把党群关系建设的重点转到机制上来,创建群众工作新机制,使新机制成为和谐党群关系的载体。
        机制不是制度、体制的拼凑和叠加,和体制、制度相比,机制强调的是制度的系统化和体制的运行,可以这样表述:机制是以体制、制度为依托建立的、有明确工作目标、实行方法和保障措施的工作系统。建立健全党的群众工作新机制是复杂艰巨的任务,包括方法的改进、观念的变革、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和系统化。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为广大群众理性、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提供制度平台。通过座谈、走访、信访、听证、征求意见、社会调查、舆情分析、传媒等方式进一步疏通和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尤其要保证农民群众、困难群体的话语权,改变目前存在的“上情下达易,下情上达难”的状况,党组织应及时、准确地了解社情民意,增强解决问题的紧迫感。
        2.改革和完善群众动员机制。长期以来,“思想工作加行政命令”的方法在动员群众完成党的政治任务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今天已显得过于简单。新的群众动员机制应强调两点:一是要体现人文关怀,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不仅鼓励人们为完成任务作出努力,而且要更多地让群众感受到创造性劳动带来的愉悦和幸福。当幸福不仅是对未来的期盼而且成为群众当下切身的感受时,这种动员才能极大地焕发出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及时保持对群众的回应,对群众进行动员,也等于同时向群众作出保证,要让群众知道自己投入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才能提高群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张荣臣.构建常态环境下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机制[J].理论前沿,2009.
        [2]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11).
        [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