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恢复的湿地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胡梦滢
[导读]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集齐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调节小气候等多种功能。
        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集齐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调节小气候等多种功能。随经济发展及城市扩张,伴随大规模入地高强度利用及生态格局的改变,湿地功能出现大面积衰减及退化,从生境恢复及生态系统角度修复湿地功能,以期再现湿地多样景观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湿地恢复;生态系统;湿地景观
        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主要生态系统之一,对物质循环、水土保持作用巨大,它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自然及生态资源,同时为动植物提供生活栖息环境。但因湿地统本身具有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使其存在其一定不稳定性,受外界干扰,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日益严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已迫在眉睫。
        1.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
        湿地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主要分布在陆地与深水水体中间的过渡地区,目前国内的湿地呈现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受损等趋势,大面积湿地被围湖造田、兴建码头,动植物生境被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连年降低,湿地自身的生态功能不断受损。
        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不断加剧,部分湿地水体污染物严重超标,水体呈现富营养化态势,导致多物种无法生存,动物无法繁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巨大打击。
        2.湿地生境恢复技术
        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是通过对湿地的保护及一系列工程技术手段,使受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的过程。湿地生境恢复技术包括湿地水文恢复、湿地土壤恢复、湿地生态基底恢复等。[1]
        2.1湿地水文修复技术
        湿地水文条件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生存空间,是湿地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水是湿地的血液与基础,直接影响湿地的理化特征及营养物质的输出输入,是湿地生物群落的重要生存基础。
        (1)清淤技术:即采取工程措施,对湿地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减缓由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水体淤塞、水域减少。(2)筑坝:通过筑坝、抬高水位,可以恢复湿地内达到最大程度的水体覆盖,增加浸水区域范围,扩大开放水体区域。(3)直接供水:对于缺水、干旱半干旱区域已经枯涸的湿地,可以直接补充水源进行初期的湿地景观恢复。(4)水污染控制:控制水体污染可有效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防止水体恶臭、阻止湿地生境退化。截断外源污染途径,集中采用物理、化学手段治理被污染水体,加强政策管理,预防水体富营养化,是湿地生态修复及景观建设的前提。
        2.2湿地土壤修复技术
        湿地土壤是湿地微循环和生物赖以生存的基质与载体,是水文与陆地环境沟通的桥梁。常用湿地土壤修复技术有换土法,将受到重污染的土壤深翻至土壤底层,或铲除原有土壤覆盖新土。更换土壤能够有效减少污染土壤对湿地环境的影响,抑制湿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
        对于不需要进行土壤更换的局部土地,采用清水及一定配比的有机质水体对土壤进行冲洗,可一定程度消除土壤内污染物质,清洗土壤中累积的盐分,但会造成一定程度肯定有机质流失,应后期补充植物所需要微生物及矿物质。
        2.3湿地生态基底恢复
        湿地生境恢复是通过微生物、植物、动物群落的恢复,提高湿地生态循环系统的异质性及稳定性,稳定并恢复湿地面积,并对湿地地形地貌及景观进行改造。通过生境营造及景观空间的设计,改变动植物生长的各项环境生态因子,创造植物及群落生长演替的空间环境,通过内在秩序的营造,创造兼具生态效益及景观效果的湿地景观。

[2]
        3.不同类型湿地景观构建
        传统的湿地分类主要着眼于湿地的地理位置、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多以湿地空间形态相似与相异性、发生特征等为依据进行分类。单从景观学角度,针对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类型及生态特征、景观特性,可将湿地竟敢分为浅滩斑块、开阔水面、湿地驳岸、浮岛等类型。
        3.1浅滩斑块的景观营造
        浅滩湿地是陆地向水域的过渡地带,是重要的景观资源,浅滩的生态敏感性较高,微生物及动植物种类丰富。浅滩斑块的生态修复及景观营造应以保护动植物多样性为主,增加及扩大斑块内生境类型的种类及面积,并预留一定面积的泥沙滩涂地,保证虾蟹等甲壳类动物的生存。
        浅滩斑块内植物种植以水陆相交、斑块边缘的湿生植物、耐水湿植物为主,种植高度不宜过高,以30-50cm高度为宜,植物可有效过滤经陆地进入水体的泥沙等杂志,拦截各类污染物质,保持湿地水体的生态稳定。
        3.2开阔水面的景观营造
        核心深水区域应保留一定面积和体量,为大体量水鸟提供捕食及起飞环境,此类生境区域水深应达到0.3-2m,应统一考虑整体水域及深水、浅水区域的水地地形营造及水体边缘线型,考虑深水区域对湿地景观的整体分隔,对交通系统的阻断,及于浅水区域的融合,不同开阔水域之间应有宽窄不一的水道相连通,保证水流的稳定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浅水生境区域位于深水区边缘,水深0.1-0.3m,浅水区域水中可有芦苇、菖蒲等高大挺水植物分布,保持一定比例的水生植物覆盖率,能够有效勾勒水域边缘线条,并满足不同水生动物及水鸟对环境郁闭度的要求。挺水植物可选择芦苇、香蒲、水葱等,浮水植物可选择荇菜、浮萍等,为动物提供适生生境。[3]
        3.3近水驳岸的景观营造
        湿地景观中的水域边缘与驳岸设计应以软质驳岸为主,营造植物由陆生植物、耐水湿植物向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生植物的有序过渡。大面积的植物软质驳岸可以提供水文与土壤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物质及营养成分交换,有利于保持水土及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局部需要加固的地段,驳岸材质的选择应以木材、石硝、天然石材等为主,形式宜选择弯曲自然的样式,亲水平台与栈道的设计应结合植物组团搭配设计,行人停驻点应结合景观视线通廊及开阔水面等风景优美地段设计,辅助植物应满足林荫、观赏等特性。
        3.4生态浮岛的景观营造
        生态浮岛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干扰,营造自然的群落演替,为动植物形成群落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循环,并对外界展现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
        生态浮岛上的植物应形成陆生陆生植物到水生植物的缓慢过渡梯度,应种植部分地被植物增加草甸面积以减缓浮岛水土流失,增加沼泽类湿生地被包括芦苇香蒲等,增加耐盐碱植物以防止水质盐碱化。陆生生境可为多种鸟类提供筑巢、觅食生境,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及稳定性。
        4.结语
        尽管通过一系列工程技术手段及生态技术能够恢复湿地的丰富生态系统及多样性景观,但是经过恢复后的湿地系统依然需要长期的管理与维护,并通过法规与政策的规范,才能是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景观得到保护。
        湿地的生态系统修复错综复杂,涉及诸多专业及学科,综合研究湿地场地性质及历史问题,综合处理湿地各斑块的具体问题,湿地生态系统是有机的动态循环,后期的监管与维护仍是重点工作内容,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专注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晓辉.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8,11.
        [2]宋豫秦.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多维度价值评估方法[J].生态学报,2014,3.
        [3]张峥.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J].农业环境保护,1999,l8(6):283—2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