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沟道治理工程中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5期   作者:常玉荣 汪思佳 李良伟 孟强
[导读] 水土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
        摘要:水土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土保持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减少或消灭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显著改良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而水土流失所形成的河道阻塞、河床抬高现象,影响交通航运,造成洪水泛滥,且使得河流含沙量增高、环境恶化和污染,也将影响到水资源利用、生态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开展。本文将针对沟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治理现状提出一系列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沟道治理;水土保持措施;治理措施
1.引言
        沟壑发育,使原有的土地割裂,产生的侵蚀沟会造成地块支离破碎,地面平整度下降,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可利用土地逐年减少,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而沟道治理工程可以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口冲积堆不造成灾害。属于沟道治理工作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蓄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淤地坝及沟道护岸工程等。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且适宜的侵蚀沟治理措施,可对改善区域生态坏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积极作用[1]。
        总体布局:以坡耕地上的发展型侵蚀沟为治理重点,在拦截、疏导坡耕地坡面来水来沙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根据侵蚀沟的特征,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沟头、坡面、沟道进行综合治理。
2.工程措施
2.1沟头防护工程
        主要有沟埂式防护和池埂结合式防护两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利用沟梗拦蓄上游来水,防止地面径流进人侵蚀沟,一般用于汇水面积不大的沟头防护。
    1)沟埂式防护
    沿沟头等高线布设等高截水沟埂,利用沟埂拦蓄上游径流,防止径流入沟。根据沟头坡面完整或破碎情况,沟埂可做成连续围堰式或断续围堰式。连续围堰式沿等高连续布设,在沟埂内侧每隔5-10m筑一截水横挡,以防因截水沟不水平,造成拦蓄之径流集中出现而冲刷决口,适用于沟头坡面较平缓的坡面。断续围堰沿沟头等高线布设上下两道相错开(短沟埂),适用于沟头地面破碎,地面坡度变化较大,平均坡度在15°左右的丘陵地带沟头。
        2)池埂结合式防护
        沟埂布置与沟埂式防护类似,但在沟头附近设有蓄水池或水窖与沟垠相连接,多余的径流可通过沟埂进人蓄水池或水窖。根据蓄水要求,沟埂可设或不设置截水横挡。适用于沟头集水面积较大、来水量较大的沟头防护。
2.2谷坊工程
        一般选在沟道两岸狭窄,沟床顺直且上游有较宽阔的贮沙区。两座谷坊间距约10~20m。
        1)石谷坊
        在石料充足或水流冲刷力大的沟道中修建。按其使用砂浆与否,可分为干砌石谷坊和浆砌石谷坊,以及混砌石谷坊三种。浆砌石谷坊按浆砌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全部浆砌及表面浆砌两种。在沟窄水急的沟道可修拱坝型石谷坊。石谷坊由于质量较大,其稳定性对沟道环境和土质要求较高,故对沟床清理和基础的要求也较高。可抬高沟底侵蚀基点,防止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并使沟道坡度变缓。同时拦蓄泥沙,减少输入河川的固体径流量,减缓沟道水流速度,使沟道逐段淤平,形成可利用的坝阶地。
   2)植物谷坊
   用柳树或杨树枝条做材料,在沟壑中横向沟道栽植的栅栏形式的谷坊治沟工程。其安全性高,通透性好,不易冲毁;便于成活,长期运用,并具有绿色生态特点;植物谷坊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节省投资,便于实施;不仅具各拦截泥沙、滞洪滤水的作用,且能成为薪炭林、用材林。特别在大型沟道中,是其他形式的谷坊所不可比拟的,也是其他谷坊所不具备的优势。


2.3梯田工程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其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斜坡梯田、隔坡梯田等。其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2.4沟道防护工程
        沟道防护工程包括为护坡、护岸。在沟道来水量较大,且具有行洪作用的沟道布设石笼护岸工程,防止沟岸继续向外扩张,蚕食耕地;在沟道底宽较小的地段,不适合布设石笼护岸措施处,为了防止沟岸扩张及沟底下切,可布设石笼护坡措施。也可布置植物护坡,通过增加植物覆盖减轻径流对坡面大的冲刷,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防止崩塌。
3.林草措施
3.1水土保持林工程
        水土保持林包括分水岭防护林、坡面防护林、地埂林、沟底防冲林、坡面防护林等。
        分水岭防护林:选择抗风又耐贫瘠的树种,尽量采用水平沟、水平阶地或鱼鳞坑整地,采用乔灌木混交,乔木株距1m*1.5m,灌木0.5m*1m。
        沟底防护林选择根蘖性强的灌木,沟坡防护林选择耐瘠薄的灌木。沟底防冲林: 穴状整地,栽植柳树。
        坡面防护林:应营造以乔木为主的乔、灌混交林,-般坡度小于3°的平缓坡地,应按农田防护林带的要求配置,当坡度在3°以上,林带应沿等高线配置。在树种配置上,都应以混交方式进行,且必须为紧密结构的复层混交林,只在乔木生长困难的地方采用纯灌木林带。对于乔灌混交林带的迎水面还应配置紧密的灌木林缘,以更好地发挥分散水流的作用。在坡长较短,坡度较缓,农地少牧地多的斜坡,可采用保土灌木与牧草混交组成窄条林带,带宽5-10m,灌木行株距1m×0.5m,草本植物行距0.5m。牧草以草木樨、紫花苜蓿为主。
        沟坡防冲林: 穴状整地,可栽植紫穗槐,柠条等。
3.2经济林工程
        若沟道上方沟坡具有较大耕种面积。可进行果树梯田整地,发展林果等经济作物,以发展经济手段来解决侵蚀沟的水土流失。
4.农业措施
        1)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在坡度较缓的坡耕地上及时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改变小地形,增加植物覆盖,增强土壤抗蚀力,如沟垄种植等,把天然降水纳蓄到土壤之中,以此来促进肥效,防止倒伏,提高水分生产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2)水土保持栽培措施
        通过保护型种植法即间作套种、等高带状间作和轮作、少耕、免耕和覆盖,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粮肥、绿肥轮作,种植中耕、密植或一年生、多年生作物,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
5.总结
        总而言之,通过对沟道工程治理中综合应用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措施,有效治理沟道侵蚀沟,遏制侵蚀沟发展,保护耕地资源,较大程度改善生态环境,保育和有效利用沟道水土资源,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沟道土地生产力,充分发挥其沟道水土资源的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健蕖.试论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20):172-173.
[2]罗洪彬.探讨水土保持治理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19):130-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