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当代电力学文化》2020年5期   作者:赵育锋
[导读] :贯彻科学的规划理念,是建设一流配电网的重要基础
        摘要:贯彻科学的规划理念,是建设一流配电网的重要基础。实施电网的网格化规划措施和流程,能够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实用性。本文提出了配电网网格化优化规划方法,并分析电网的现状,提出配电网网格化的规划及应用方式,对配电网建设与管理也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方法;应用
        引言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重要环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服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联系用户与发、输电系统的重要纽带。科学的配电网规划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网损和停电损失,极大地提高电网运行效益。
        1配电网网格化优化规划方法
        1.1负荷预测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中空间负荷预测是对供电单元、供电网格、供电区域3个层级自下而上依次开展负荷预测,对于已完成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区域,由于其用地性质、规模和空间分布已明确,可采用负荷密度法进行负荷预测,先通过地块面积、负荷密度指标、容积率以及供电单元内同时率参数计算供电单元负荷,用来以指导中压线路配出;再利用供电单元负荷预测结果,并考虑供电单元间同时率,得到供电网格的负荷,可指导高压变电站的容量及布点规划,以及中压整体网架结构规划;最后由供电网格负荷预测结果汇总得到供电区域的负荷水平,由于供电网格为面积较大的综合型区域,它们之间的同时率非常接近1,累加时一般不再考虑同时率。
        1.2配电网供电网格(单元)划分
        配电网供电网格(单元)的划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区域进行通道规划,初步规划设计行程目标网架。(2)划分阶段依据划分原则对区域进行供电网格(单元)划分,形成初步划分结果。(3)校验阶段通过目标网架校验,校验供电网格(单元)初步划分的科学性,完成配电网供电网格(单元)划分。
        1.3电网现状分析
        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资料收集和分区划分为基础,从网格到单元,分层分级分析电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装备能力、网架结构等的现状水平,并从电网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安全与质量等方面综合分析,提出现状配电网存在的问题。
        1.4目标规划
        以现状问题分析为基础,城市区域控制性详规为依据,根据区域定位以及配电网现状的网架、设备、运行等指标,提出网格内远景应实现的总体目标及相关指标。远景目标包括网架的接线形式、线路路径及建设形式;相关指标包括供电质量、供电能力、供电可靠率、装备水平、智能化率等。目标网架规划的技术原则与建设标准,以《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式》为基础,统一各供电分区配电网发展思路、建设标准以及用户接入原则;综合考虑供配电设备布点、负荷需求、道路条件及城市规划要求等情况,明确区域各级配网架空走廊控制技术原则,保证总体思路和标准的统一,同时落实不同“网格化”的阶段性发展差异。
        2配电网的网格化规划优势
        电网网格化主要指的就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经过一定的方式,用多种相同电压的电力线路拉成固定的网格,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网格进行分割,这样能够将大区域变成若干个小区域,在这一小区域内进行配电,保证配电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这样既能够保证每个区域内的供电电源点,又能够保证配电的安全性。
        2.1便于管理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便于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因为网格化发电的模式比较单一,它将传统发电模式中不好的部分进行整理和规划,特别方便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也更加具有优势,一旦在配电网网格化供电的过程中发生故障,可以通过数据化专业的管理来排查故障源,对故障进行准确定位,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防止二次故障。


        2.2保证供电范围极度清晰
        配电网经过一点的网格划分之后,可以保证供电的范围极度清晰,这样可以在大区域内氛围若干个小区域,想象一下,在井然有序的方格内进行供电,能够更加保证供电及配电的合理性,有效避免在供电过程中发生交叉供电的现象,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区域内供电的稳定性,不会出现电路短路等现象,分区供电能够高效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的条件。
        2.3提高维修效率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可以保证维修效率,网格化将配电分为不同小区域,在出现故障时,只需要对一个区域进行维修,停电只需要停一个区域,避免大规模的停电,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3应用方式
        3.1形成合理的网格化供电区域
        “网格化”划分以目标网架清晰、电网规模适度、管理责任明确为目标,以城市规划中地块功能及开发顺序为依据,充分考虑现状电网改造难度、街道、河流等因素,划分形成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近远期适应性的网格供电区,最终结果应根据区域饱和负荷预测结果进行校核。供电区域、供电网格、供电单元三级运营管理体系对应不同的电网规划层级,各层级间应注意做到相互的衔接、上下配合。
        3.2负荷预测
        (1)分区负荷预测: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拒绝预测方式的单一化,要多角度深入研究分析,运用多元化的负荷预测方法对各个供电区域的用电量进行预测,并从中得出平均值,最大限度地减小预测误
        差,优化配电方式,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建设性的配电方案。
        (2)空间负荷预测: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根据不同供电区域的划分,在区域配电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将各地块的负荷现状进行统计。空间负荷预测是以地块需求的基础,结合负荷预测的模型,从而预测出该地块的长远负荷情况,制定出适合该地块长远发展的预测方案,能有效做出合理的配电网网格化的规划。
        3.3构建差异化目标网架
        在饱和负荷预测的基础上,结合现状电网、电力需求情况,以上级电网规划为边界条件,差异化构建供电网格饱和年目标网架。目标网架规划主要包括网架接线形式、线路路径、建设型式等,宜从供电能力、负荷转供、间隔统筹、设备选型、负荷接入、廊道预留等方面详细说明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满足供电可靠、运行灵活、降低网络损耗等要求。
        3.4规划供电分区与接线模式
        在通过分析电路负荷之后,一定要根据负荷的结果对网格化规划的供电分区和接线模式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个供电区域内的供电种类,从而有保证不同分区的建设标准。另一方面,在配电网网格化规划中,一定要根据专业的技术和手段保证接线模式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确保接线模式能够适应配电网网格化规划的现状,根据当地供电的现状,选择合适的接线模式,这样才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供电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在配电网网格化供电分区中,经过专业的设计和专业的技术实现配电网网格化的有效性。一定要保证接线模式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
        结束语
        “网格化”方法不仅是城市配电网进行规划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配电网建设方案、项目计划安排、工程组织实施以及用户接入方案、配网运行各环节的基础管理单元,为今后推动电力部门管理模式由“分专业、分阶段的职能管理”向“以目标管理实现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和协同效应”方向转变、部门间管理的目标协调统一、促进跨部门的信息对称和充分共享使企业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阳,郇嘉嘉,曹华珍,等.基于综合能源协同优化的配电网规划策略[J].电网技术,2018,42(5):1393-1394.
        [2]欧阳森,陈丹伶,刘丽媛.考虑用户需求的配电网规划对象选优分析方法[J].电测与仪表,2018,55(23):22-23.
        [3]王成山,李鹏,于浩.智能配电网的新形态及其灵活性特征分析与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8,32(10):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