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工程项目类别,其建设和管理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即说明了实施生态水利建设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在生态学视角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客观影响,并总结了该视角下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生态水利;环境保护
前言:水利工程是国家为了对水利相关因素进行人为正向干扰而实施的工程建设项目,合理发挥其作用,可起到有效调节生态,尤其是加强水利控制能力的作用。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应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从生态学视角看问题,实施生态化建设管理。
1、实施生态学视角下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根本,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之一,水利工程作为对水利环境起到关键调节作用的重要工程建设内容,其存在不仅有利于农业发展,而且有利于防洪抗涝、加强水资源的人工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工程类别。但是在建设水利工程时,难以避免地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中包含积极的影响因素,也包含消极的影响因素。在当代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应加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特别是应重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力求降低或消除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1]。
2、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客观影响
2.1气候受到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后,当地的生态环境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部分陆地会变更成为水体,且其积水能力高度提升,积水量骤增,在阳光照射作用与水分的蒸腾作用下,空气中的水含量会相应增加,气候环境受此影响,其湿润程度会发生较大变化,空气湿度提升,水利工程所在地在该影响下,降水量比照以往会出现大幅度提升,降水强度及其降水范围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除此以外,因为环境中的水体与地面发生变化,生态的温度调节作用与过去产生区别,当地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大概率会发生区域性气温升高现象。
2.2水文受到的影响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当地的水文状态会发生改变,原有的天然水文被破坏和重建,经大量水利工程实践证明,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其周边水体的流速和水深皆会发生较大变化,其水流边界也会与过去存在差异。若水利工程处于水系上游,则其上游流速会降低,致使水、气交换作用减缓,水体扩散污染物的水平降低,这也意味着该地水体的自净能力无法达到从前水平。
2.3泥沙受到的影响
因为水体流速降低,其所裹挟的泥沙会因此而滞留淤积于水库底部,挤占水库的水容量,同时也会对其运行效率产生消极影响。上流水坝会对原有的河道造成阻断,改变原来水体中的泥沙运行规律。此外,因水流速度减缓而造成的悬浮物下沉也会占用库容,甚至堵塞航道。
2.4土壤受到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当地土壤既产生消极影响又产生积极影响。积极方面,水利工程会调节水资源,保护周边农田,降低洪涝灾害影响,防止其土壤被水体冲刷裹挟而发生流失,且会对地表径流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消极方面,水利工程的蓄水作用会导致周边地下水位上升,甚至发生土地浸泡,造成田地沼泽化,也容易引起土地盐碱化问题。且当土壤中含水量过高时,其透气性会降低,引起部分微生物死亡,使土壤肥力出现下降情况。
3、生态视角下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要点
3.1做好前期准备
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应做到未雨绸缪,应在建设准备阶段就开始加强生态化控制。
应在工程建设实施之前,对水利工程建设地点进行人工与设备勘察,采集必要的数据,了解当地环境的生态特点,明确该地易发生的生态灾害,将水利工程相关的生态因素进行详细记录,并对记录进行深入而专业的分析。对于地质结构也应进行认真勘察,掌握该地地质特点。环境勘察完成后,整合相关资料,根据情况分析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案,打好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基础。其方案规划应尽量扩大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而尽量减少或消除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2]。
3.2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环保意识是实施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前提,可使建设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工程推进中发挥其在生态管理方面的能动性,自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主动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不良施工。为实现这一要求,在施工前应进行生态施工动员,说明生态施工不仅是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强制性要求,而且是关系着当地群众以后生存繁衍的严肃问题,因而在施工中必须加强生态自觉性,以长远计,应做生态的保护者,而非成为生态破坏者。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各环节中,应融入生态理念,采用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努力达到生态与社会两效益的平衡。应做好工程废水处理,加强噪音控制,尽可能压缩开山炸石操作。
3.3健全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机制
为保证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应完善其监督机制,构建以生态系统为保护目标的管理机制,以指导和约束水利工程建设参与人员的行动,避免其发生生态破坏的行为。在水利工程中,应预先分析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备好生态污染应急预案,以便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可及时进行扼制并进行必要的生态补偿。生态视角下的水利工程建设,应以生态为核心考虑要素,以保证生态平衡为基本要求,做好建设与管理监督,杜绝水利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过重负荷。
3.4建设生态工程系统
应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和约束意义的生态工程系统施工管理规范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并督促相关人员严格执行其标准。应协调水利工程和当地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盲目追求社会效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情况。同时,应加强对水利工程所在地点的动态监测,随时监测该地的生态环境水平,及时发现生态异常变化或突发性生态污染事件。在该系统建立时,应明确各单位和各部门的生态职责划分,做到有错必究,奖惩分明,督促水利工程建设人员主动进行生态建设管理。还应配备必要的生态监测设备,保证其设备可以将相关生态数据信息做到及时采集、实时传送,辅助人工管理。
3.5运用生态化工程管理手段
对于水利工程周边生态环境,不仅应做到降低污染,还应做到加强养护,采取必要的人工干预手段延长该地生态工程的使用期限,确保生态安全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做好生态化评价,做好生态系统的维护维修,并积极积累生态管理相关资料,加强经验总结。在生态化工程管理中,应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广泛的生态宣传,增强相关人员的生态意识,实现全方位的生态化管理。
3.6进行生态补偿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有些影响是无法避免的,因而必须进行后续的生态补偿,以保证水利工程当地环境的生态平衡。应建立科学的、可长期实施或达到应急补偿效果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经费应作为水利工程项目经费中的必要类目,并制定具体的生态补偿计划方案,同时保证该方案在制定后得到切实落实。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以共生互补为原则,实施综合性方案,进行及时的生态补偿,以达到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友好共存的目的。
结论:总而言之,水利工程虽然对水利调节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但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客观存在,应运用生态化视角,理性看待相关问题,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其生态化建设施工与管理水平,降低其消极影响,以实现建设生态水利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敏欣,包耘.生态学视角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评《生态水利工程学》[J].水利水电技术,2019,50(12):208.
[2]王红霞.浅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2019(2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