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时代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郑世开
[导读]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编制的新方向、新挑战,并对如何做好相关规划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对存量时代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对相关规划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的转变,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编制的新方向、新挑战,并对如何做好相关规划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存量时代;城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 背景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2017年住建部联合发改委公布《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首次编制国家级、综合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建设重点及相关要求,对全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规模的现状基础设施普查、河湖水系整治、雨污分流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行动,极大的改善了城乡环境,取得积极成效。但现阶段,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规划体系变革的加深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原有的市政工程规划所秉承的“问题分析—规划预测—设施配套—管网布局”规划流程,已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2 现阶段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及不足
广义的市政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环卫、防灾等诸多内容。其中水工程设施、电力工程设施、通信工程设施、热力工程设施、燃气工程设施等包含大量埋设在地下的管网,长期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改扩建难度大,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增量时代,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增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重在需求预测和规模扩建,内容相对简单。现阶段,城市发展已逐渐进入存量时代,从大规模的整体性开发转变为渐进式的零星改造与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情况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状管网设施普查已基本完成,很多城市建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库。
2014年起,住建部要求全国656个城市进行市政基础设施现状普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与改造,为建立全国统一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库提供支持。目前大多数城市已经完成了相关工作,相关的监管平台也在逐步建立过程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正从杂乱无序逐渐走向统一化、信息化,为未来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新时期市政基础设施涉及内容和需要衡量与衔接的方面越来越多。
增量时代城市建设提倡“N通一平”,市政基础设施依据规划确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需求预测,管径确定等。新开发区域,市政管网大多结合道路进行同步建设,然后进行地块的出让与开发。这一时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较为简单,实施起来也比较容易。存量时代市政基础设施大多为在现状基础上的改造和提升,各种管网交错布局、周边建成环境复杂,不但涉及的内容繁杂,需要衡量和衔接的方面也越来越多。
(3)受空间限制和邻避效应的影响,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出现了择址困难。
受现状建设情况复杂、各类空间局促的限制,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市政设施,比如污水处理设备、泵站、变电站、基站等,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择址困难。由于担心存在异味、噪声、辐射等不利影响,临近居民对此类设施的增加、改扩建等大多持反对态度,甚至发展成难以协调的社会矛盾,造成了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关设施的整体服务水平。
(4)渐进式的改造提升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规划和建设要求。
存量时代城市建设模式为小地块渐进式的改造提升。改造项目的盈亏平衡往往作为重点来考虑,其结果大多为开发强度提升,市政需求增大,继而对原有的市政设施供应能力造成较大压力,甚至对整个区域的市政设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显然,新时期需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更有弹性、适应能力更强。
3 新时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编制的重点与对策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对城市各项市政基础设施的总体布局和建设维护具有重要影响,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于市政设施具有较突出的工程特性,新时期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不仅需要提供市政设施及管网的规划布局,更应该对各项市政工程的建设、维护甚至智慧化管理等提供完整的规划方案及相关建设引导。
(1)建立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并出台相关的配套法规和规范。
存量时代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涉及内容繁杂,许多技术和规程在国内尚未有统一的规范要求。比如市政设施现状调查的具体要求、相关检测和整体评估技术、预测模型及智能预警技术等。现有的规划流程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对相关设施的要求,亟需建立和完善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再到控详规、修详规的一整套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并结合新的技术要求,出台相关的配套法规和规范。
(2)加强现状管网补充调研和检测评估,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变。
在前期市政地下管线现状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管线探测、检测力度,特别是对依靠重力流、容易阻塞的排水管网和管线集中交错的重点道路交叉口进行详细调查。比如利用电视检测、声纳监测、管道潜望镜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排水管网的结构性缺陷、功能性缺陷的综合评判。利用水质监测技术,对排水管内的水质情况、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控。此外,通过调研补充各类管线的使用年限、材质、事故率、负载率等相关信息,将周期性调查成果及时入库更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可能事故模拟,实现市政基础数据库由单纯监测向提前预警转变、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大幅提高相关市政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
(3)强化与各层次相关规划的联系,特别是加强与用地布局和规划变更的衔接。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专项规划之一,首先应按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总量需求的预测;其次应加强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特别是与用地布局和规划变更实现有效互动。其中,污水厂结合湿地公园的设计为城市用地布局提供较好的思路。例如黄石市结合团城山污水厂,将原来的鱼塘沼泽地改造为磁湖湿地公园,通过表流和潜流湿地的设置进一步净化污水厂尾水,不但使排入磁湖的水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且为附近居民增加了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的场所。再比如针对规划变更导致的市政设施负荷增加问题,建议在变更前期论证阶段增加市政设施负荷能力评估程序,作为规划变更是否合理的前置条件。
(4)采取创新创意措施,弱化具有负面影响的市政设施带来的邻避效应。
某些公共设施带来的效益由区域共享,产生的负面影响却由附近居民承担,这种现象被称为邻避效应。各项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和居民提供必要的水、电、通讯等,同时还要收集处理污水等。虽然国家对各项设施的规划布局、设备规格进行了严格的要求,但部分设施仍难免会产生异味、噪声、辐射等负面影响。近些年,随着居民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些负面影响有被逐渐放大的趋势。为了弱化邻避效应,建议结合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建设地下污水厂、地下变电站等。相关设施地表覆土后,可以建设为广场、公园等游憩场所。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进行了相关的建设,但考虑到地下污水厂、变电站等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未来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相关技术,降低建设成本。
4 结语
长期以来,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在理论层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是随着城市建设重点和方向的转变,原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戴慎志著.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三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    郝天文.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几点问题的探讨 [J]. 城市规划,2012(05).
[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850289-2016)
[4]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 181-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