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 100044
摘要:分析“礼乐文化”的深层含义进而把握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的生成机理。从典型的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庭院、街道和广场的形制中探索其背后“礼乐精神”的影响方式,并从“礼乐精神”出发探讨适合我国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场所精神。
关键词:礼乐文化;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精神;意境
“礼乐文化”从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影响的广泛性上,可以视为中华文化的主体特征。礼,本义是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早在周代便有“规范”、“礼治”的意义,春秋时代礼又专指周代的文物制度。到了汉代,儒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和世俗化,礼文化逐步完善,它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并成为稳定的社会制度,贯穿于社会的各个层级,成为治国经邦的基本法度。礼也便具有了社会政治规范和行为道德两方面的内涵。乐,在古时是诗舞乐三位一体的娱乐活动,孔子认为乐是心感于物而产生。“礼以制乐,乐为礼用”,礼乐复合为政治统治服务,一个凸显等级差别,一个淡化等级差别。
建筑是人们观念形态物质化的结果,精神文化对于建筑的控制十分明显。自建筑产生之日起,建筑的外部空间就与建筑实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在今天,城市空间越来越被重视,城市设计学也处于高速的发展中。建筑外部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主体,而建筑内外空间整合的环境观也深深的影响着建筑设计领域。因此,对于建筑外部空间的深入研究,对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即剖析“礼乐文化”在传统建筑外部空间中的深入表现,进而探索属于中国自己的场所精神。
1从典型形式中探索
建筑外部空间具体可分为庭院、街巷、广场和园林等,传统建筑外部空间类型的涵义与当今略有不同,下面即分开陈述其在礼乐文化影响下的形式特点。
1.1庭院
《玉篇》中有曰“庭,堂阶前也”,《广雅释室》中“院,坦也”。我们可以理解古人眼中的庭院可以解释为“用墙垣围合的堂下的空间”。可以说,“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母题。以历史的观点来看,从夏至周庭院空间越来越对称,功能分区也越来越细,比如周代陕西凤雏村四合院遗址由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已然形成前朝后寝的布局形式,这正是周代宗法等级制度诸如君尊臣卑、夫贵妻贱、夫妇相敬、父命子从等在物质空间上的体现。,而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庭院空间更加成熟,特别是在宫室型庭院空间中以主中轴线对称发展的形制来主导。
如果说庭院模式的内向完整满足了秩序或“礼”的要求,那么,庭院空间与园林的结合则深切的体现了“乐”的特质,庭院空间与园林的结合可以深切的表达出“乐”的特质,无论是在宫殿型的庭院还在民居的庭院,从秦始皇的“上林苑”、宋代“艮岳”到江南的住宅园林,都在庭院之中为人们提供了接触自然、享受乐趣的人文场所,使庭院成为“礼乐共存”的载体。从庭院内各个建筑的体量上也可以看出“乐”的成分,过高过大的非宜人尺度在中国的庭院中是看不到的,以人为本而不单纯的追逐“礼”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
1.2街巷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街巷空间总体上由规整的里坊制发展到丰富的坊巷制。在早期农业社会制度下,以井田为原型的城市规划营国制度形成了棋盘式的街道空间格局。以今天的行为心理和审美要求来看,这样的空间难免显得呆板无趣,但是,对于当时浸润礼乐思想的的中国人来说,或许是另一番景象。礼乐思想讲求以家庭为核心的自足自乐式的生活,所谓“内外有别”,而这样的街道空间将内部秩序与外部分离,公共与私密迥异,不失为符合礼乐制度要求的形态。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进入宋朝之后商品经济的繁荣促成了外部街巷空间的革命,临街界面由大面积的实墙面变成了缤纷的商业店面。“乐”的成分灌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民众的生活安逸,社会和谐。到了明清时期,依然延续“坊巷制”的形态格局,街道空间更加丰富有致,街道界面元素更多。街巷空间完成了有内向宁静到外向热闹再到多元整合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礼乐互溶、礼乐并行的文化形态贯穿始终。
1.3广场
广场一般是指由几个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围合并分享的外部空间,广场可以是国家政治的中心,也为市民提供了交易、娱乐、休息的美好场所。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大片空地被考古学界视为世界上最早的广场遗址之一。一般认为我国的城市广场分为庭院广场和街市广场,前者如明清故宫庭院,天安门前丁字形广场和天坛等,这些广场更多的受到礼制思想的制约,建筑布局主次分明,时空分割对称;而后者像庙宇前广场,集市广场等,没有固定的规模形态而拥有自然的边界分割,它们务实实用并交织着多元的文化,与普通市民深刻联系,以人为本,明显的表现出“乐”的意义。
1.4小结
既关注人的社会性又表达人的娱乐性,这种细致入微的“礼乐互补”铸造出了古代社会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整体精神风貌,更是塑造出了宏伟雄壮又不乏细腻柔美、严谨规则又不乏意趣丰富的特色鲜明的外部空间形式。
2从传统精神中探寻
在我国当今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现代设计师们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一方面仍然在大量的追求建立秩序、几何构图与透视,这可以说是受到了西方古典设计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注重外部空间的场所精神表达,以人为本,追求城市空间的舒适与可识别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意境”,它如同国画一样,清晰而不繁复,淡雅而不浓烈,洒脱自如而不刻意追求。传统中国山水画讲求“意造境生”强调“寓情感于表现的对象之上,在虚实结合中诱发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外部空间设计的“意境”营造包括了“形的感知”和“意的延展”两个方面。形塑方面,外部空间中的建筑物构筑物体量、尺度和比例等等都以人为本,不追求一味的宏伟气派。
3结语
中国古典外部空间所渗透出的“天人合一”、“礼乐复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发展生命意识,在从后摩登主义时期至今的社会发展中爆发出其生命力。或许我们应该在大举学习西方所谓前沿理论的同时,静下心来回头看看我们的历史,我们优秀的、智慧的祖先们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值得消化吸收的饕餮盛宴。中国人过去总认为没有自己的建筑理论,对西方的诸如《建筑十书》等经典论著啧啧感赞。从老子的那段著名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和中国古代典籍中常常出现的“大壮”论与“适形”论的思想等都可见一斑,而后者正是礼乐思想的延伸。“大壮”是易经中的一卦,它体现通过建筑的雄伟来凸显皇权,通过建筑的等级序列表现社会的君臣、父子和男女等礼制秩序。“适形”即建筑以人为本,应尺度适宜、阴阳调和。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
[2]王文锦编译.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8
[3]吴丹,王嘉亮.从传统建筑外部空间的差异看中西方的建筑文化.高等建筑教育.2008
[4]李玉堂.文化 形态 精神—中西方古典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比较研究.建筑设计研究.2000.6
[5]王芷兰.礼制文化与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学界.2006.3
[6]阎保平.中国古代的“庭院广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7]何建美.中西古代庭院空间比较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8]王珊.传统街巷空间及其启示.福建建筑.2002.4
[9]武云霞.试论中国传统建筑的“礼乐精神”.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