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周炀
[导读] 摘要:土地整治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涉及许多方面。
        杭州市临安区土地整理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  311300
        摘要:土地整治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涉及许多方面。土地整治可对农业的耕地利用转型进行综合性整治,解决在耕地利用转型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问题,提高了耕地的功能,使人类生活和耕地利用转型能相协调,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不同类别的土地整治能对耕地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土地整治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调整农业生产机制,促进耕地利用转型的项目开展。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土地整治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利用转型;影响分析
        引言
        现如今,土地整治对耕地利用转型具有积极影响。土地整治能为耕地利用转型的农业项目带来很大的好处。土地整治能够改变耕地的空间格局,有效提高耕地的质量和产量,使耕地利用转型更能满足现代农业化的需求。土地整治能调节耕地利用的结构,增加耕地的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耕地利用转型的步伐,体现了耕地利用转型的优良效果。土地整治能够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有利于农委开展相关的工作。
        1、土地整治、耕地的相关概述
        1.1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具体是指对自然灾害损毁,不合理利用以及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确保土地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土地整治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具体包括土地复垦,土地整治和土地开发。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落实能够实现有效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提升,对其耕地质量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推进农村增产增收,确保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土地整治是我国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项战略性工作,通过科学完善和有效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能够确保土地资源实现更高程度的可持续利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在我国目前,耕地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只有确保有效落实土地整治工作,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对区域耕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整治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以此为基础,才能对国家粮食安全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2耕地质量
        耕地是我国特定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但是就目前具体状况而言,还没有对耕地质量进行明确定义,通常情况下,耕地质量具体包括耕地经济质量,耕地管理质量,耕地环境质量和耕地土壤质量,在有效提升耕地质量过程中,需要同时针对土壤经济质量,土壤管理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质量采取措施,使其共同发挥作用。通常情况下,土壤本身质量会在一定程度内决定耕地土壤质量,以此同时,周边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内影响耕地环境质量。根据环境质量,具体是指人类活动对耕地质量造成的相关影响,耕地生产能力是其经济质量的重要体现,在具体落实土地整治过程中,需要对土壤受污染情况,土壤酸碱度,土壤构型和有机质含量进行科学改善。通常情况下,土壤整治工程包括生态环境保持,农田防护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土地平整工程通过有效结合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能够实现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提升,确保农业生产具有更为良好的环境,对其耕地土壤质量进行科学改善。
        1.3实施乡村全域整治的优势
        首先,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全域整治的重视力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为全域整治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其次,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全域整治的开展可促进农村土地存在问题与困境的解决,进而提升土地资源综合效益,为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收益,很多农民对全域整治都很认可,农民支持与配合将为全域整治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不少地区在全域整治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功案例可为其他地区全域整治的开展提供依据。
        1.4土地整治的不足与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土地整治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都发挥了自身的价值,从仅仅关注耕地数量挖潜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再到关注土地生态景观功能,土地整治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土地整治是系统工程,专注于某一方面功能的提升必然导致土地功能的失衡。而乡村振兴,也是全面的振兴,是从物质实体的复兴,到生态环境改善、景观价值提升,再到文化复兴和社会治理层面的全面复兴。土地整治需要内化于乡村振兴的内涵,成为乡村振兴的工具和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施政的手段和政策抓手。具体来说,土地整治的转型要围绕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方向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振兴不能仅限于粮食产能增加、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等物质层面的提升,而且要注重历史文化延续、产业提升和乡村治理等深层次的复兴。也就是说,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不仅要关注创造物质空间,而且要更多地关注乡村景观、乡村文化、乡村体验和乡村治理等具有美学特征和人文特征的精神空间。
        2、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
        2.1土地整治管理决策行政化
        政府行政力量主导了土地整治全过程。一方面由于土地作为公共产品,其属性决定难以依靠个人或者单个组织来统一指挥和统筹规划;另一方面,与政府处于职能转换期、政府“行政权力偏好”有关。此外,现阶段农村治理体系与能力的弱化,也导致土地整治过程中“政府依赖”的客观现实,而参与渠道少、参与流于形式等问题更加阻碍公众参与。
        2.2土地整治实施过程工程化
        以土地整治工程为助推方式,注重对工程项目管理、监督和考核,并以此作为土地整治工作效率评定标准,导致“土地整治工程化”。土地整治偏重工程建设属性,忽视社会治理属性,导致农民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获得感较差。尽管工程化导向的土地整治在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和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若忽视土地权属关系调整,仍不利于城乡持续融合发展。
        2.3土地整治利益协调复杂化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城乡居民之间、政策制定者与工程实施者之间、土地整治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尤为突出,协调多元利益是土地整治的关键。这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过程,需要协调各主体间利益关系。而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农民缺乏有效参与机制,阻碍其参与土地整治工程的方案选择、实施和评估,也导致其土地利益难以有效表达。
        2.4土地整治融资渠道单一化
        土地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既要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又要对部分拆迁农户进行补偿,还要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资金需要。目前,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社会资金较少参与,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未能在土地整治中发挥积极性作用,并且对于大部分山区而言,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较为薄弱,在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超前投资、负债运行的情况较为突出。
        3、土地整治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
        3.1扩大了耕地利用的面积,增加了耕地利用的产粮量
        土地整治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复垦应依照相应的地理环境来进行项目的实施,维持耕地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保证耕地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这也是扩大耕地利用面积的前提。土地整治对闲置土地进行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耕地的面积,增加了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的增加使耕地利用的类型有一定的增加,使土地利用的类型有所转变。耕地利用的面积扩大能增加耕地的产量,增加我国的粮食储备。土地利用面积的增长和耕地产量的增加能够使耕地利用转型的进程加快。
        3.2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
        耕地利用转型能够促进乡村的振兴,提高乡村的土地利用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土地整治使耕地的利用率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耕地利用转型,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土地整治使耕地的生产力得到提高而且能保护好耕地的自然生态,构建良好的乡村生态格局,这也是农民进行耕地的保障。土地整治会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性的整治和开发,能使耕地利用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从而使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得到显现。提高耕地的利用率也符合了我国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能够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3.3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工作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前我国土地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忽视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区域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显然是非常不利的。面对这一现状,土地整治工作还需尽快调整工作策略、转变工作思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土地整治决策,确保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将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将部分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工业用地恢复为生态用地,增加生态用地面积,这样才能够使生态环境尽快得到恢复,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支持。
        3.4土地整治发展的理性范式
        土地整治作为以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为目的的综合整治行为,其本身就是对人类土地利用环境行为的规范与调整,因此在土地整治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理性范式演变的根本性影响。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土地供需失衡问题主要是由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所导致,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符合保证土地利用活动能够符合价值范式理性。基于这点,未来的土地整治工作还需从物质形态、领域意义和文化认同3个维度出发,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原则的基础上,对土地整治的应具有的功能进行分析,并对土地整治活动的价值信息展开合理预测与准确判断,将保障粮食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类长期发展需求作为土地整治决策的核心标准,这样才能让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4、针对耕地利用转型提出的有效措施
        4.1建立土地整治评价体系
        土地整治工作虽然是以解决土地供需矛盾问题为根本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仍然可能会产生很多的负面问题,因此为保证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性,政府部门还需从土地整治活动的实际效益评价入手,将系统的土地整治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角度对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展开调查分析与可行性评估,测算土地整治的成本、利弊、好坏,之后再根据评估结果来制定土地整治决策,以免因不合理的土地整治活动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4.2编制乡村规划方案统筹实施全要素整治
        乡村规划是全域整治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全域整治时,应以多规融合为引领,结合原村庄规划与建设规划,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充分考量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等空间布局因素,编制目标多元、元素融合的乡村规划,明确乡村建设范围、规模、时序安排、资金预算与使用计划等,提升乡村全域整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同时加强对全域整治全要素的统筹实施,以资源整合为导向,将与农村土地利用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等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整治,做好耕地提质改造、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等,以实现农业用地规模化与生态功能并举的效果。此外,还应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性推进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清除影响生态环境的土地污染项目,加大对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力度,以提升乡村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功能,实现乡村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生态经济效益。
        4.3抓好示范典型发挥示范引领功能
        相关部门还可加强对全域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试点建设,为表现优异的试点地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帮助其进一步完善全域整治,将其发展为全域整治示范典型,并加强对全域整治示范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奖金补贴、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办法等手段来激活市场要素。同时加强对示范典型整治模式、制度、方法等研究力度,总结可推广经验,以发挥示范引领功能。
        4.4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多方参与,统一协调
        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多部门联动协作,鼓励土地整治试点地区及项目区域的群众积极参与,在多方努力与统一协调配合下,利用全域土地整治推动乡村振兴计划的有效推进。其中,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主要是使全域土地整治的组织架构不断健全和完善;通过自然资源以及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等部门协同合作,成立全域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制定全域土地整治工作的有关政策与制度,并加强对土地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的全面监督,协调解决问题,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在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作用,促进资源和资金的合理配置,推动乡村振兴计划战略的顺利开展。
        4.5加大对全域土地整治的投资支持力度,不断拓展全域土地整治的资金渠道
        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全域土地整治项目的财政支持,政府财政预算应适当向全域土地整治项目倾斜;其次,通过对涉农投入的有效整合,通过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对农村集体经济与农业深度开发、河流整治等项目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以促进多产业的协同发展;最后,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在土地整治有关项目建设中有效投入,通过合理的融资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形成与发展。全域土地整治不仅能够在生产上对耕地进一步保护,促进耕地质量提升,而且能够在生活上实现土地空间形态优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在生态上有效破解城乡生态空间萎缩与污染、景观破碎化等问题,起到较好的作用,应予充分关注和研究。
        结束语
        综上,当前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只要能够明确土地整治的本体和范式,从土地整治评价、整治模式创新、推动公众参与等方面入手,采取科学的土地整治实施策略,未来前景是非常理想的。
        参考文献:
        [1]龙花楼,戈大专,王介勇.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学报,2019,74(12):2547-2559.
        [2]甄婧.试析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J].四川水泥,2019(07):275.
        [3]卢新海,唐一峰,易家林,姜旭.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耕地利用转型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06):53-61.
        [4]彭小敏.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耕地利用转型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5]胡守庚,童陆亿,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及其评价的理论框架[J].地理研究,2019,38(06):1367-1377.
        [6]孔雪松,王静,金志丰,佴玲莉.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05):95-102.
        [7]姜乙.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研究[D].浙江大学,2019.
        [8]朱高峰.基于耕地保护视角的耕地转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9.
        [9]黄雪飞,廖蓉,吴次芳,游和远.土地整治转型——基于公共品供给激励视角的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04):84-92.
        [10]苏康传,杨庆媛,张佰林,张忠训.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耦合机理[J].地理研究,2019,38(02):399-413.
        [11]曹帅,金晓斌,韩博,孙瑞,周寅康.从土地整治到国土综合整治:目标、框架与模式[J].土地经济研究,2018(02):133-151.
        [12]冯悦.土地整治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