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杨旭东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杨旭东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装配式建筑也有了很大进展。
        云南新基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装配式建筑也有了很大进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装配式建筑出现的时间较短,因此管理模式难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对其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鉴于此,文章首先研究了目前装配式建筑管理存在的不足,然后探讨了优化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引言
        相对于传统建筑体系,装配式建筑将部分或全部构件通过生产线在工厂组织规模化制造,施工现场对其仅进行组装和拼接,施工周期短,现场湿作业少,劳动强度和作业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代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已进入起步阶段,继续沿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已不能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要。
        1装配式建筑模式的优势
        利用装配式建筑结构可以对构建进行提前制作,取代原有的混凝土搅拌、浇筑等环节,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人员的使用,还能够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减少垃圾的产生,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使用提前预制构建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材料损耗。此外,使用传统的建筑模式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渗漏或者开裂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人员因素、管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威胁,而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是符合标准的产品,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不足
        2.1管理条目不够精细化
        缺乏精细的管理条目,也就意味着在管理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时候,没有充分地分析管理的各个要素,致使出现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内容、指标漏项等问题。项目管理始终围绕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方面控制,缺乏精细化管理理念,依然采用粗放式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在成本方面,以施工损耗为例,甲乙双方应事先协商达成一致,否则损耗过多,双方难免会因这笔费用分摊产生纠纷,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管理不够细化。
        2.2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一些管理人员对于项目管理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明确,没有经常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和培训,很多的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够高,很难胜任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导致实际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2.3权责划分模糊
        在体量较大的工程项目中,很容易出现权责模糊的情况,这种现象也存在于管理层级、分包工程等之中。以往施工项目管理中,管理班子沾亲带故的比比皆是,个别人依仗领导关系消极怠工,遇事推诿。一旦现场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现场管理人员的权责难以清晰划分,相关责任人相互推责,对责任追究难以定论。对事故受害者而言,关系其生命财产安全;对项目管理而言,质量、安全等管理目标无法得以控制。施工单位应根据项目特点、技术以及现场条件筹备项目部,合理配置部门岗位,将施工管理任务分解摊销到各管理部门,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方可有效地对项目进行管理。
        3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3.1加强对管理条目的分析
        应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性,持续改善其管理效果。首先,分析管理条目,不断明确所需要管理的内容,借此开展很好的管理。建议在其中引入拓扑学方法,不断地拆分和罗列管理内容,然后再引入权重系数方法,明确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此为基础组织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划分,直到把所有的管理条目不断划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和常规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存在一定的不同,常规的诸如混凝土的质量管理等不需要予以过多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管理重点,引入专家反馈法,向设计、监理、现场管理人员等提供管理的内容,综合多方意见和建议,以此为基础,强化各个管理项目的内容,优化管理措施,强化检查力度,提高管理质量和效果,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3.2更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创新的思维,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没有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及时的更新,因此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顺利发展。作为工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流程,以及在施工环节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将自身的责任落实到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于施工现场的违规操作行为及时制止,防止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顺利开展,提高工程管理效果。
        3.3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协同各方全程监控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参与方增多,项目基础数据多且信息变化频繁,极易因传递不畅形成信息孤岛,同时部件的工厂化生产又给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会大幅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创建5D建筑信息模型和运用无线射频技术,参建各方可以在项目开工前进行“虚拟建造”,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和实际建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对部件设计和施工顺序进行优化完善,真正做到事前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参建各方根据授权在同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中进行可视化项目管理,实时采集上传设计修改数据和制造安装现场信息,完全消除了信息传递的时滞性,使参建各方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部件生产企业能够根据修改的设计和现场施工进度计划来安排车间组织生产,项目施工现场根据部件的供应情况及时提交安装工作面,保证工序的合理搭接,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项目实施结束后,会形成一套完整的真实项目信息模型,为项目的后期运营维护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使项目管理目标更容易达成。
        3.4基于BIM的数字化生产管理
        实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首先需利用信息化自动加工技术实现构件的自动化加工,然后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设计导入生成数字化生产信息,进行生产全过程信息实时采集管理等。工厂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以自动生成的生产数据信息为基础,结合RFID、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及移动终端技术,实现生产排产、物料采购、模具加工、生产控制、构件质量、库存和运输等信息化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升级转型不断深入,建筑行业的工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建筑项目的装配化率将会更高,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整体化和模块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使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真正成为可能。在这场影响深远的行业革命中,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适应新的建造方式,才能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波,杨献军,孟明明,等.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3):25-26.
        [2]叶浩文,周冲,王兵.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2):17-22.
        [3]宗和.国务院力推建造方式改革——《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的政策解读[J].建筑设计管理,2016,33(11):43-44+53.
        [4]何佩华.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居舍,2019(15):131.
        [5]王鹏里.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与发展问题解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6):185-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