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以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程哲锦
[导读]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整体性实践活动,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整体性实践活动,是师生交互作用并生成智慧的动态过程。要实现课堂教学改革,需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现状及背后问题的反思,了解其根源,找到“突破口”,才能有针对性做出调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剖析目前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常见问题,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老师是导演,学生是群演,老师是主持人,学生是听众。当很多的时间都是在老师的喋喋不休中流逝,也有很多学生的时间在昏昏沉沉中糊弄。学生像个算盘,不拨不动,像个木偶,眼睛里没有光彩。灌输性知识多于实践与交流,遗忘速度加快,留下的痕迹很浅很淡。归纳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是教师 “独角戏”表演。是的,教案是剧本,老师根据剧本进行演绎,于是老师精心备课,把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答案的问题统统删去,怕出意外。“一对一”一问一答,流畅的课堂,完整的课堂。学生要做的是配合,所以老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没有。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懂了吗?懂了。从学校几次磨课来看,老师依赖磨课团队,逐字逐句,设计完美的教案,上课老师,完美演绎,没有一丝意外。教师脑中记教案,没有学生,对学生意外的回答不加理会,就怕耽误时间。
        2.课堂教学的“零敲碎打”现象。语文课上,能数出很多的问题,一节课的时间,你能听到很多次老师的提问,问题细碎而简单,这些问题分两类,一类是学生从书本上看了就能回答的浅层问题,通过自学就能马上明白的。整个课堂看似热闹,其实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一类是大多数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这时候一个“明星学生”的出场打破冷清,解了老师的围,不再探究,马上翻篇。一问一答,闭塞了很多学生的思路。
        3.课堂中忽视学生主体的现象。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引领学生去发现、思考。而目前很多的课堂,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教师占用,填鸭式把控课堂,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本课的知识点,该说的都说了没,知识掌握了多少。但是关注学生发展太少,有效互动太少,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太少。欠缺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思考。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果一节课具有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以听为主,这个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是“死”的,而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实现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改革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进行课堂改革,从备课抓起。
        1.“具体个人”分析
        学校的备课检查,往往能看出千篇一律的痕迹,教案集在手,抄抄抄。教师的教案备知识点详细,但很少人备学生。在学生观上,新基础教育研究把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聚集到“具体个人”的概念上。把学生当作“具体个人”去认识和研究,叶澜教授在《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一文中对具体个人做了解释,“具体个人”是既有唯一性、独特性,又在其中体现着人之普遍性、共通性的个人,是个性与群星具体同意的个人”。在“具体个人”理念下,在原有的备课本中,教学目标前,可以加入:前在状态分析,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干扰教学的信息以及发展机会资源;潜在状态,不同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意味着什么,有哪些发展空间等;学生差异分析,学生类型不同,水平不同,要有分层目标。同样是设置问题,教师思考将问题分成三类,难度低中高,满足不同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2.育人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一个目标就是一句话,明确一个学习结果,基本上对应着一个教学环节及其相关活动。目标的设定是教师通过教学指导,相关活动,学生有所发展的最理想状态,因此教师关注的不能只是知识,还要看到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作品,理解先生的文章,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要结合其时代背景,分析真正含义。


        3. “开放式”问题的设计
在我们的课堂,老师对于问题的设计,如果完全封闭,按照既定路线行进或直接给出答案,不允许意外或错误,这就是“不开放”,也有的属于“假开放”,通过不断地引导,直到引到标准答案,其他学生的意外都是飘过,视而不见,还有的是“白开放”,只选择自己需要的,为开放而开放。以语文课为例,老师设置了很多小问题,幻灯片制作非常精美,环环相扣,把文本解读再解读,剖析再剖析,把学生完全框死,踩出去一步都是地雷,小心翼翼,所以整个课堂,老师引得很辛苦,学生小步跑跑得很累。课后,有老师提出,整个课堂太封闭了,没有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思维的培养。但是该老师说,不敢放,为什么不敢放,因为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从教师回答中,说明教师的半桶水,给不了学生“长流水”,更别说课堂上的生成,提升。所以,一节课上,就有了老师不停的问,学生不停的填空,一条笔直路,没有一点岔路,严丝合缝,没有出一点差错的课堂,老师非常满意。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改革,从问题设计开始。“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设计大问题,这个大问题要具备以下条件:对文本有提纲契领的作用,能紧扣主要内容;开放性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是学生有话说的话题;利于学生思维扩散与发展。
(二)倾听与追问,发现与收集
        1.倾听产生追问。在现在的很多课堂,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到老师的标准答案,老师会自动过滤学生说了些什么,简单做个回应就当老师听见了。认真倾听,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因此在设计了开放的大问题后,教师应立即作出回应和判断。倾听——分析——引导——提炼——引发新的思考——追问——提升。通过认真倾听开始的活动,将会在师生互动中产生新的问题与继续深入的探究。
2.发现并收集“资源”
        课堂中最宝贵的就是生成的新资源,学生就是活资源,在教学活动中,互动中生长,有生命。个人喜欢在课堂中使用半开放式板书,就是板书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很多部分是由课堂中学生的发言归纳完成的。教师要善于记录这些资源。还有,及时记录下课堂亮点,为下次备课提供资源。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一个学生在设计游览故宫一日游的线路,采用了走中轴线的路线,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设计的优缺点,一生说这样的路线能游览最热门景点,设计合理,而另外一生表示不赞同,她认为这样设计不合算,因为去的景点太少了。花了钱就要走完所有宫殿才值。这趟故宫行要花多少钱?备课疏漏,赶紧找官方网站,旺季60元。
(三)“还”课堂给学生
1.还时间给学生。在众多有名的高校中,他们对于课堂都有一个共识,老师要精讲,让学生多练。在县教研室发的《教学十条》中,特别强调,教师讲课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比对个人,总是上满40分钟。而且这还是很多教师的通病,怕学生不懂,不停地讲解,听不如看,看不如写,写不如操作。因此,听是收效较少的学习方式。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2.“还”学习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是老师需要做到事先的预设。课堂教学进入实践阶段的动态开展有了生成。预设与生成,“后者要比前者要丰富和复杂得多,故而不可能实现、也不必要追求实现预设与碱性过程的完全一致”①。教师在教生字,

             
① 张向众 叶澜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那就该交给学生如何记忆生字的方法,让学生分享自己记性生字的好
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更好的方法。如何理解诗词,寻找诗人的生活时代背景,写诗时的情绪,都助于理解更深层次的理解诗意,例如朱熹的《春日》,字面理解,是写春天去寻芳,从人物背景入手,却隐藏着盼望着儒家思想这春风能够带来万紫千红一时新的局面。学生学会学习,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活力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有延展性,利于推进学生长期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正视不足,通过转变意识,注重学生这一“具体个人”,备课时备学生,设计开放式问题,努力创设有活力的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实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培育出具有思辨意识,有批判意识,有生机的学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向众 叶澜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