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与戏剧主题融合学习初探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钟锦敏
[导读] 在小学诗词教学中融合戏剧主题,是基于小学生的天性——爱好表演
        摘要:在小学诗词教学中融合戏剧主题,是基于小学生的天性——爱好表演,基于诗词中的戏剧元素,以表演为抓手,在教学中渗透戏剧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演绎诗词的精妙,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诗词   戏剧   融合
        正文:
     十年的课改,我们反思了教本与教学手段的利弊后,国家通过新的教学方案,出版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沿用至今。《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可解读为:一是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能力。二是课堂的综合性学习,应着眼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三是教师应搭建各式平台,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自发进行合作性的讨论、主动探究、从而获得实践体验和感悟,提高语文素养。
    如何在小学诗词学习中,通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平常的语文教学手段之一是通过诗词与戏剧主题融合学习来实现的。
一、诗词与戏剧两者的关系
        诗词,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沉淀,是中华文化的骄傲,是世界文化史上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遗产。诗词一般指旧体格律诗、词。这种诗词有着严格的韵律要求,语言又十分精炼,通常用短小精炼的词语表述一个故事、一种情感、一份寄托等,学生读起来虽然能朗朗上口,但对于诗意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了。
        而戏剧,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到了近代,西方提出了“戏剧教学——全人教育”,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原因在于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想象力,换位思考能力、自信心等方面。在我们国家近几年也慢慢的得到了不少专家、教授的青睐,“戏剧教育”已经逐渐地走进我们的教育。探索“戏剧教育”将成为我们教育手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了。
    诗词这传统文化的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师的一块小疙瘩。想教好,苦于形式。想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苦于形式。生硬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死记硬背,对诗词提不起兴趣。缺乏了兴趣对学生来说,任何手段都是傻弄的。新教材的推出,诗词(含文言文)占了小学课文总数的30%,追求新的教学诗词手段刻不容缓了。
     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学总目标,为了培养学生对诗词的运用与理解,感受诗词文化的精髓,为了使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融合“戏剧教育”能增加学习的有趣性和互动性,学生能更好地从表演实践中得到体验与感悟,最终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诗词与戏剧融合的方式
1.音乐渲染融入表演
众所皆知音乐是最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的渲染容易创造意境。帮助听者展开丰富的想
象,丰富剧中人物的表情、帮助观众融入剧中的环境,有时会更好地把剧情推向高潮。如:表演《伯牙绝弦》,音乐的渲染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演员在高山流水的琴中,人物陶醉其中,不禁吟诵起的诗词,一个弹琴,一个把琴声中的意境以诗词的形式娓娓道来:
        剧场一:
        “伯牙”在弹奏古琴,当琴声起伏悠远时:
        (“钟子期”,摇晃着脑袋,远眺)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琴声如流水潺潺时: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当琴声绵绵,起伏跌宕时:
        “钟子期”曰:先生,您有这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啊!佩服、佩服!
        “伯牙”: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
        这个时候,台上的表演者,台下的观众们,都会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沉浸在对知音一唱一和中。音乐就是如此神奇,在这种表演气氛中,理解诗句,感受诗人情感,重难点就突破了。

有了以上表演的引导后,学生再在小组里根据音乐自由表演时,就更加有的放矢。更能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剧末痛失知音,感叹再无知音的悲观,学生都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游刃自如了。体会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就这样在表演中自然而然的解决了。从学生的表达中看到了语言的多彩,根据音乐提示进入诗词,还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一举两得。
        音乐是诗词与戏剧融合的最佳拍档。当然,用的妙会起到点睛作用,滥用或选择错误的音乐不但得不到帮助,还会误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文本主旨,灵活妙用音乐是诗词与戏剧融合的关键所在。
2.环境渲染融入表演
        除了音乐,身边的小道具也同样能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表演的平台。如表演《宿新市徐公店》时,屏幕上是一大片的油菜花,一只蝴蝶飞在其中:
        剧场二:
        几个小童在课室的后面,由远而近的观看一大片的黄色花田,一蹦一跳的有说有笑地走向花田(屏幕)时,突然(一学生利用鱼钩绑好一只黄色的蝴蝶,从孩童的身边飞过),吸引着小童,小童们马上叫着喊着去追扑着这只黄色的蝴蝶。黄色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中,(屏幕的PPT蝴蝶飞动起来了),小童们这时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油菜花了,找来找去,再也找不到蝴蝶了。脸上不禁漏出失望的表情来。
        就这样,一张图片,一个小道具,创造出来的环境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诗句中孩童捕捉黄蝶时的快乐场面。“急走”“追”时口里叫着什么喊着什么,五花八门都能体现了各自迫切心情,找不到黄碟的失落,把那种不甘、难过的心情又通过了语言表达了出来。因为有了这环境中,所以学生有所体会,有所触动,表达就顺口而出了。
3.语言提示融入表演
        语言有指向性、描述性、逻辑性等特点。心理治疗手段中有一项叫催眠。催眠的其中一个手段叫放松法,就是利用语言诱惑患者放松身心,进入一个放空的状态,然后心理医生再利用语言去引导患者回忆事件,找出病因根本。也就是说,有效的语言,无所不能,只要教师在充分的准备下,利用有效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换位想象、思考,那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就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如表演《枫桥夜泊》时,
剧场三:
        旁白: “愁眠”啊愁眠,张继看着那轮皎洁的明月缓缓地升起,又看着明月徐徐落下,当月亮完完全全落下的时候,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
        张继:啊!我以为陪伴我的是月亮,原来默默在我身旁的却是你——枫树。天气凉了,霜也过了,你的叶子也变得越来越红了。啊!你啊,与我一样,孤独的站在秋叶里,迎着瑟瑟的风,孤寂啊! 
        旁白:那火红的枫树似乎听懂了张继的话语,在瑟瑟摇动,几片枫叶随风而下,飘落江中,飘到张继的小船上。
        张继:(拾起一片枫叶,出神望了好一会儿,又抬头望向江中)。哈哈,有枫叶、渔火两相对,我并不是孤单一人啊!
        观看者在这种有画面,有语言的暗示下,会随着表演者和旁白的指向去想象,慢慢地融入到诗词的意境当中,把诗人所想,诗人所看,诗人所感,都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脱口而出了。语言的运用再一次在这样的表演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诗词与戏剧主题融合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安全而有益的方式。让学生得以参与别人的故事,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同时,提升了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对综合性活动的参与性,发展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莎.探析新课改背景下的戏剧教学法[D].湖北大学,2014.
        2.钟明璇.论戏剧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毕业论文2016
        3. 刘晓东.编演课本剧——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源头之水[J].华夏教师, 2014(2) : 33-34.
    【本文系课题《小学生诗词与戏剧主题融合学习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