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面对一群有思想,有自尊的学生时,即使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作为教师一定不能轻言放弃,只要我们用为师者的胸怀包容一颗颗年轻的心,用点点滴滴的真爱耕耘心灵,播种希望,营造充满爱心的育人氛围,就一定能让后进生得到真正转变,茁壮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教育教学,后进生 转化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大多数班级都有几个不听话,好捣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双差生”,或被称为“学困生”,“后进生”等。许多教师在教育他们时总是绷着脸,目光严厉,振振有词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然后一一要求他们改正,并且威胁,如果没有改正,将报告家长,送校长教育等等。有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夹杂着“白痴”、‘“笨蛋”等有伤学生自尊的话语。这些教师想用自己的威严来吓退学生,使他们变得温顺驯良。但事实证明,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许多学生依然“死不改悔”。在教育无效之际,个别教师甚至做出体罚学生的不当行为。
这些“后进生”在班级中常常被同学鄙视,有些教师也指定他们是班级的“败类”、“包袱”,他们在学校受到冷眼,在家中受到家长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有厌学情绪,自信心不足,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九义”教育中指出:“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有所得”。李镇西在《爱与教育》里这样说过:师生关系不是皇帝与臣民的关系,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不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而是平等、尊重、信任的朋友关系。事实上“后进生”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我认为,“后进生”其实只是暂时在学习上有了困难,他们需要我们老师的帮助。我们应该理解、尊重、鼓励、帮助他们,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和希望。
当然,转化“后进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但是,必须指出,“后进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或听英模报告,便使“后进生”从此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无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表现。教师因此斥责他们“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及不恰当的。记得我教初二(215班)时,班里有一个同学学习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还影响到周围的同学,任课老师批评他,他就跟老师顶嘴,弄得课堂上很不安宁,老师们只要一提起他,无不摇头,认为该生以“不可救药”,这位同学也有破罐破摔,混日子到毕业的念头。有一次他又犯错后,我仔细询问了他的情况,耐心细致的做了他的思想工作,还特别表扬了他身上具有的优点和特长(字写得工整,有绘画天赋)。后来,在班里举行的一次手抄报的比赛中,他获得了二等奖。此时,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发现自己也是有长处的,也能成功,也能获奖。
我又对他因势利导,指出他上课不专心的毛病,他表示今后一定努力改进。后来他的进步果然很大,临近毕业时,这名同学不论在纪律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事实证明,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生”的一次次的“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他们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他们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有人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近三十年的教书生涯,使我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抓评语这块“方寸之地”,用倾注师爱的评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来感化、激励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曾教过一个叫陈平的学生,似乎患有多动症,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安静的时候,还时不时搞恶作剧引人发笑,以致经常影响课堂秩序,我给他的评话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班要竞选幽默大师,一定非你莫属。因为你总能逗人开心,你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猴。但机灵的你有时心太散,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假如你能稍微收敛一些,成功的彼岸一定会属于你”。后来,陈平在课堂上果然安静多了。而我写给班上的一名“自卑”的女生的评语是:“你一点都不笨,你很可爱,也很努力,这点全体师生都有目共睹。虽然你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但你已经尽力了,不要灰心沮丧,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这名女生后来真的战胜了“自卑”心理,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学习也进步了。
春风化雨,大爱无声。教育是用爱和耐心铺筑的事业。作为教师,绝不能对“后进生”轻言放弃,而是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用爱激励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老师的关爱中成长进步,让他们真正抬起头来走路,因为他们毕竟只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或一个会意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在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关爱和赏识“后进生”,能更好地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密切师生的关系,能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这让我想起了冰心说的一句话:“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的,当我们自然而然的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参考文献:
(1)《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著 漓江出版社 2011年9月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