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插图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彭成
[导读] 《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生活为轴,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生活为轴,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儿童的自主探究为主的综合活动课程,教材注重图文结合,以图为主,呈绘本化趋势。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插图的利用并非理想。作为一门整合的学科,以图为主的前提下如何学习?笔者以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想和大家一起玩》为例,做了以下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插图;道德与法治;游戏与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轴,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儿童的自主探究为主的综合活动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2016年9月伊始,小学《品德与生活》正式更名,并规定课程将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新教材,即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做了一系列调整,更注重图文结合,以图为主,加强了对话、活动等学习方式。插图数量与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其功能与意义有了明显的提升。
        小学生年龄偏小,受限于思维与生活经验的局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插图作为现实世界的具体映像,是具体的、形象的存在,将更有利于小学生通过视觉的感触与活动的参与,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对拓展思维认知与培养创新意识,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低年级德育课程的学习中,更为注重生活习惯、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的培养,比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校园生活真快乐》中有《我们的校园》、《校园中的号令》、《课间十分钟》、《上课了》四个内容,旨在让学生熟悉与适应校园环境,对行为规范等了然于心,学会安全、文明、快乐地学习与生活。因此,综上一些缘由决定了在低年级课程中,教材插图不再是依附于文字而存在的,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结合单元主题,是教材的主要形式。
        然而,在具体操作中,笔者所见,教学中插图的利用率并非理想,常用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看一看插图,说一说感受,停留于图画的表层,难以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与触动。作为一门整合的学科,法治知识的加入,以图为主的前提下如何学习,才能将图画的内容、主题与内涵充分彰显出来,让学生从图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去探究。本文以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想和大家一起玩》为例,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源于生活,有教无痕
        杜威认为生活即经验的生长。《道德与法治》课程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本质是获得成长的经验。学生在已有与获得的经验中不断重构,形成新的道德认知,再实践成为道德行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在七岁左右,属于具体运算阶段,插图符合真实的学生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该单元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会与同伴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养成在群体交往中的基本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乐群意识。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有迫切需要与周围新同学交往的需求,但很多是家中的“掌中宝”,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想和朋友一起玩,但又怕他人不接纳;在一起玩,矛盾不断等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侧重于培养其乐群意识目标的达成。

在第一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中,编排有“大家一起欢乐多”插图,是一个现场体验和生活经验交织的活动。上课伊始,笔者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做教学资源,结合教材,引导他们畅谈自己课间玩的游戏,再次感受当时的快乐,领会乐群的意义,再适当总结提炼和朋友一起玩的收获,比如互相学习,加深友谊等,朋友多,快乐多,被他人认可是快乐的,互相帮助与关心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有教无痕,润物细无声地抵达学生的心田。
        二、基于发展,促进成长
        小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受限于自身认知的水平。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前运算向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促进学生发展,注重生命教育的学科,应领先于学生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终身成长。插图正是适应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而产生的,其区别于抽象文字的晦涩难懂,呈现的形象符号,符合学生的道德与认知水平,易于接受,使学生了然于心。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课可引导学生学习过有创造性的群体生活。《小布丁和小蝴蝶》绘本故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讲述了一个叫小布丁的孩子,刚搬到新家,想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但遇到了困难。插图中的小布丁帮助小蝴蝶找到了新朋友,找到了快乐。在小蝴蝶的鼓励下,小布丁也融入了新的朋友圈。故事看似简单、温馨,却是站在小学生的立场,分享特殊情景体验,将这个年龄段不易察觉的内心感受外化,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结合教材中的绘本,可以让学生说说自身的类似经历,分享成功的做法,比如勇敢地走出去,大胆地进行尝试,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亦或模拟当时的情景,关注小伙伴的感受,动动脑、支支招,比如邀请新朋友,主动伸出友谊之手,争取做一个知心、暖心的好伙伴。如此润泽出来的花朵,怎么不会朝着阳光努力绽放?
        三、借助情境,学以致用
        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尚不具备抽象思维,难以理解某一单纯符号的意义。因此,在插图的设计时,往往都具一定的情境,或是一定的生活场景,或是一个问题的情境等,这不仅关乎学生认知的理解,也关乎道德上的理解。
        进入小学已经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有了更多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与需求。但总有一些学生不能与同学友好地交往,常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整天闷闷不乐。插图《为什么玩不下去了》便是一个真实的写照。教学活动中,借助教材插图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游戏活动中,介绍类似的经历。再小组讨论交流、模拟表演,寻找解决办法。比如,制定与遵守游戏规则;学会互相包容,凡事多商量;诚恳地告诉他人真实地感受;学会微笑,冷静处理等,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增强交往的意愿和信心。真实的情境体验,模拟的游戏矛盾被一个个智慧小锦囊化解,长此以往,学生便能举一反三,恰到好处地进行运用,与更多的人成为朋友,收获更多地快乐。
        参考文献:[1] 于虹.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发展教学中的应用 [J].名师在线,2018(31).
        [2] 王瑛.整合融通,重建美好德育生活——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间现状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8(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