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吃”字的汉泰谚语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梁媛
[导读] 本文旨在研究带“吃”字的汉泰谚语的对比,以探索两国通过饮食方面
        [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带“吃”字的汉泰谚语的对比,以探索两国通过饮食方面所体现不同的文化,以期提高谚语使用率和翻译的正确率,提高对外语学习和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够进一步提高国际文化交流的效率。
        [关键词] 汉语和泰语;谚语;吃;对比分析
         
         一、前言
         谚语是人们口口相传很久、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有思想、有警示教育意义的俗语。它不仅包含人们口头创作,而且还与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近年来,各语言研究者对汉泰两国语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在汉泰谚语、成语、俗语上的对比。而对饮食成语的研究也不在少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汉泰含有“吃”字的谚语进行比较分析。
         二、  汉泰谚语关于“吃”的喻体和喻义对比分析
         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指文采。古往今来,中泰两国谚语所坚持的一大语言特点就是语言的艺术性,其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最常见的就是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拟人、顶真和借代等等。
         1、喻体同,喻义相同或相近
         中泰两国虽然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及语言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极富教育意义的谚语上,也会有采用同种喻体来表达同种意义。
例如:
[汉]按牛头吃草

——汉泰都用相同的喻体,即牛吃草。比喻用强迫手段逼迫别人做事,也有做自己不乐意的事的意思。

[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

——两句谚语的喻体都是大鱼、小鱼。说明各物种之间生存关系,就是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关系。也可以认为这个世界是处于动荡、变化的,把问题进行转化,对责任的推委。

[汉]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汉泰都用相同的喻体,即房屋、家产。警戒人们要精打细算,大吃大喝只会坐吃上空。

[汉]老牛吃嫩草

这两句谚语,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得出都采用了相同的喻体来表达相同的喻义。
         2、喻体同,喻义不相同
[汉]吃饭少一口,能活九十九


[汉]打了庄稼翻了地,吃米吃面无忧虑

的穷苦日子。
 
[汉]吃酒抽烟赌钱,费钱碍事荒地
——汉泰两句谚语都采用赌博为喻体,但汉语里说着重说明的喻义是赌博这一行为有害而无一利。而泰语里则重点说明赌博沉迷的程度之深。

[汉]狗改不了吃屎
[
——汉泰两句谚语都用了狗吃屎这一喻体,但汉语谚语表达一种本性难移的喻义,而泰语则用来表示极度吝啬的人,甚至连屎也不愿意给狗吃。

[汉]早出晚归

——两句谚语都以早、晚为喻体,但汉语表达一种早上很早出门工作,一直到很晚才回来休息的工作状态,形容辛勤工作,而在泰语中,则表示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做着艰苦,利益少的工作。

[汉]虎而冠

——两句同样用老虎做喻体,汉语则比喻生性残虐的人,而泰语里则表示坐享其成的人。
         3、喻体不同,喻义相同或相近
[汉]不吃苦中苦,难得惊人艺

——这两句谚语都表达了经过艰苦磨练终能练有惊人技艺。而这句汉语谚语是用吃苦来做喻体,而泰语则用吃铁来比喻。

[汉]等吃现成饭,越吃越懒

——这两句谚语都是不出力,等着吃,最终会变得更懒的意思。汉语谚语里用现成饭做喻体,而泰语则用老虎来做喻体。

[汉]针尖对麦芒。

——两句谚语都表示水火不容、互相仇恨。互不相让的意思。汉语里用针尖和麦芒做喻体,而在泰语中则用箭和手艺间的关系来表达。
         三、汉泰谚语与“吃”字有关的环境对比分析
         谚语来源于生活工作,两国谚语能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其表现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两国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 所体现的自然环境
         人们常说从食物上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那么两国谚语选择怎么样的食物来表现其自然环境呢?
                “大旱吃小麦,小旱吃小麦。”
                “大麦黄了吃杏,小麦黄了吃桃。”
                “大暑吃小麦,小暑吃大麦。”
                “冬天土吃麦,春上麦吃土。”
                        “冬吃混沌夏吃面。”
                “从前牛吃三季草,现在人种三熟稻。”
         这些对哪个气节种什么作物的谚语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北方土地平整,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水资源丰富,四季天气变化显著。主要种植小麦,主食为面等。
         再如:“吃山要养山,山光子孙干。”
              “吃不尽的水,穷不了的山。”
              “吃不了辣椒汤,爬不上高山冈。”
         这些汉语谚语体现了我国农业依赖山,突显出对山的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以山为依托,多元交汇,精耕细作,使得古代中国农业拥有强大生命力。
         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全年炎热,水资源和水产业都很丰富,从下面所举例的言语中可以看得出:
      
         两国谚语所展现出来了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同样以农产业为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地大物博,在气候显著的情况下农作物种类丰富,而泰国河海产业也不容小视。
       
        这些水生物和水区词汇的使用,说明了泰国水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泰国临海和海洋性气候的自然环境,带来优越的水产业条件,盛产各类海类产品。
(二)所体现的社会环境
         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 精神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那么在含有“吃”的汉泰谚语中,又表现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呢?
         1、体现对社会底层的态度
       
         吃小虫吃米糠。 比喻愚蠢、笨的人。
         在贫富差距大,社会等级森严的泰国,穷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特别是在古代的泰国,穷人、奴隶是不受尊重的。所以把吃小虫、米糠的人比喻愚蠢的人。
         而在中国,
         “种田的吃米糠,卖盐的喝淡汤。”
         “半年糠菜半年粮,卖儿卖女度饥荒。”
         用米糠来表现贫穷困苦的生活和抨击极不公平的封建社会制度,但是并没有以此来讽刺吃糠的人为愚蠢的人。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导致两国人民看待贫穷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2、所体现的佛教情况
         
         具有“千佛之国”美称的泰国,其佛教闻名世界,是泰国代代相传的宗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在含此句谚语中,运用了佛教用语,体现出佛教对泰国的影响之深远。
        汉语中,同样有此类谚语,如: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吃一顿斋念一天经。”
        “到什么山,唱什么难,吃什么斋,念什么佛。”
         两汉时期传入我国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成为中国重要的宗教之一,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同样闻名于世。
         结语
         谚语作为文学研究上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值得细细研究的。特别是中泰两国交往愈加密切的今天 ,通过研究学习两国谚语来深入了解双方,更进一步了解两国文化差异,提高国际交流的效率。本文从汉泰两种语言含“吃”字的谚语出发分析研究两国谚语的概念、特点,从而进一步引申对比两国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差异。由于泰国带“吃”字的谚语仅有63个,且各方能力有限,以至于不能从各个方面,每个细节进行对比。本文借对含“吃”字的谚语进行皮毛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泰语中谚语使用的正确率。为探索两国语言文化中谚语的异同,扩大视野的伟大任务献出一份薄力。
参考文献:
[1] 温瑞政.中国谚语大全(上)[Z].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2] 温瑞政. 中国谚语大全(下)[Z].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3] 高艳菊. 汉泰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4] 萧少云. 泰汉词典 [M].广州外国语学院, 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