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品读中国画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曾永彬
[导读] 高中学生品读中国画,通过观察将中国画归类,
        摘要:高中学生品读中国画,通过观察将中国画归类,然后感受分析其构图的布势、开合、主宾等的形式美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再重点理解分析中国画笔墨的理解与文化内涵,最后体验和联想中国画的意境所在。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文化、笔墨、意境
        中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美学思想,哲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把“中国书画”单列出来作为一个“选择性必修模块”,说明了高中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重要性。其中,中国画鉴赏是重要的一环。鉴赏中国画通常称为“读画”。学会品读中国画是高中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高中学生如何去品读一幅中国画作品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一下:
        一、观察中国画的“面貌”:
        “读”一张画,首先要“看”,就是先要通过视觉感受了解一下画的整体面貌,看一下“画了什么”和“画成怎样”。也就是要对这张画的内容和形式有大致的了解。
        1、看内容:中国画按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部分,各有着特定的审美特征和要求。我们看一幅中国画,可先把它大致归类为是哪一部分内容,然后查找相应资料,大致了解一下相应分类的特点和审美要求,再按相关特定的审美要求去作进一步理解。
        2、辨形式:中国画按表现形式来分,可以大致分为”工笔画法”和“写意画法”两大门类,也各有着特定的美学思想和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 所谓的“工笔”和“写意”之分,只表现风格手法的大致区分而己,两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即便是“工笔画法”,也具有“写意性”。我们可看它大致倾向哪方面即可。
        读一幅中国画时,我们们可根据视觉感受,先大致的区分一下它是倾向于哪些表现形式,以便通过对应资料查找等方法去进一步了解它的审美特点。
        二、感悟中国画的“美感”:
        通过观察了解中国画的大致面貌类型后,我们就可进一步从画的“外观”上感受和尝试分析试一下此幅中国画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构图之美:构图是一幅画形式美感所在的基本手段之一。中国画的构图也叫“经营位置”,即画面的布局安排等。中国画的构图有着独特的方式,大致有“布势、开合、主宾”、“疏密”“虚实”“取舍”等等形式美法则,这些“法则”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特征。只要多与传统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去分析感悟,就能获得更多的理解与审美体会。
        2、造型之美:中国画的造型主要是线造型,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就是说中国画的造型一方面要来自自然,要尊重自然。另一方面又要体现作者个人对自然的情感感受和理解,呈现出“心中之物”,即我们所说的“意象造型”,其造型是作者根据审美需要对自然形态作出“处理”表现的结果,如齐白石的虾,与自然形态下的虾是有区别的,但更能体现虾的精神与作者的审美追求,就是齐白石所说的“绘画妙似与不似之间”。
        3、笔墨之美:如上所述中国画的“造型,具体绘画时主要是通过“笔墨”来塑造体现的,因而“笔墨”本身就包含着作者追求之美,同时也是中国画重要与独特的审美所在,下面作专门分析。
        三、分析中国画的“笔墨”:
“笔墨”字面上解释就是运用毛笔和墨水等的方法方式,但其实包含着深厚的人文要素和文化底蕴,是中国画最核心的要素。其中,“用笔”又是最核心的。那么,我们应怎样去理解“用笔”呢?下面以画一枝茶花小图为例试以说明:左边都是用线勾画的两幅茶花小图,上面那幅是用签字笔画“线”条勾出茶花的形状,画线条时用力平均,线条整齐划一,“线”的作用只是起到区分轮廊的作用,没用其他内涵因素,因而线是“死”的,即“不生动。而下面那幅用的是毛笔画的,根据茶花的老干、次干、叶子、花瓣、花蕊不同物象质感及生长特点,釆取不同的速度、力度、角度去控制毛笔进行画线,符合了物象各部分的本质特性,因而比较生动自然。因此,我们说下面那幅茶花的画法是有“用笔”意识的,而上面那幅茶花则缺乏“用笔”意识。
        同时,结合用笔,根据客观道理和表达需要,中国画在墨、色上要求作“干、湿、浓、淡”的变化,而且也要求恰如其分的做到合理、合适,以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这就是中国画所谓的“用墨”。
        “用笔”和“用墨”,构成中国画的“笔墨”,它反映出画家对自然道理的理解水平及自身精神气质、审美理想的层次。我们品读一幅中国画,就要对其笔墨的运用及笔墨内涵追求等方面尝试作理解分析,才能真正意义上去了解认识中国国画。
        四、体验中国画的“意境”
        “读”一幅中国画,其实就是“读”其“文化内涵”。画家饱含文化基因的精神追求和意志、思想、修养、理念等通过具体的画面呈现一种相应的“气息”,构成了中国画的“意境”。
        1、从直观视觉感受上去体验画面“气息”:直观视觉感受思是体验的重要基础,直观感受程度受观者的个性爱好、认识水平等影响。读一幅中国画时,我们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去联想某种情境气息。
        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给人感觉画面塞得满满当当的顶天立地,有一种“雄壮浑厚”气息的感觉;而元代画家倪瓒的《六君子图》中,首先画面很“空”,而树则像“君子”一样傲然挺立,“灵气”十足。因此画面给人以“空灵”的气息感觉。
        因而,如果你能感受到画面的的某种“气息”,就为体验中国画的“意境”渲染了某种背景。
        2、从时代文化背景中去体验画面“意境”:对上面两图的“气息”的感受,我们可以尝试体会一下《溪》图的意境:大自然是何其之大,人”是何其缈小,但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作者追求道家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呈现出一种浑雄大气、神异壮阔的自然意境;而《六》图则呈现出“空灵”、“淡泊”、“超逸”、“高洁”、“孤傲”等的意境,而些也正是中国道家文化的体现。因此,《溪》图与《六》图是体现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但“意境”却有很大差别:
        这种差别与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范宽所处的是汉文化强盛的北宋时期,画风自然雄強浑厚;而倪瓒所处的是外族统治下的元朝,汉人的处境与心态可想而知,因而产生一种隐逸空灵的精神境界。
        由此可见: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了解越多、越深,对中国画的意境的感悟和体验也越深。 “读”中国画,就是“读”中国传统文化。
        3、结合作者个人特点及画面题款去增强画面的“理解”。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在画面上主要体现为“题款”:就是在画面合适的位置用书法题写上诗句文辞以及时间等,还有巧妙的盖上印章。我们可细读中国画的“题款”内容,增强对画面意境表达的理解。
        以上所述只是品读中国画其中方法之一。因角度、基础不同,中国画品读还有多种途径与方法,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品读中国画,需要在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情境中进行,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与深刻的体会。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潘天寿花鸟画论稿》2016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