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秦弦 褚玉发
[导读]
        第一部分 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新型农业的发展需要专业技能人才
        新型农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愿望,保证农民脱贫致富、生活富裕、环境良好。因为,农业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最广泛的地域,是自然和人文的集合,它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与城镇以及附近区域共生共存,与城市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乡村,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
        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人才不离开土地不离开乡村”,针对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服务新兴农业产业的本土“三农”人才,必须有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现代职业教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有所改变;农业面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区域性已得到有效遏制;临“点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还需下大力气。针对这种现状,要把农业人才培养、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传统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互联网+农业”等等纳入农业人才培养范畴,融入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农民纳入职业系列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迫切需要职业经济管理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因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管理水平较低、农民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不高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农村经济的综合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职业教育的同步跟进。职业教育应承担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和发展培养新型科技人才、为农村经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适应,与农村综合经济管理相切合,更好地为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1.思想观念需要更新
        农民保守的思想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生产生活中始终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受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的限制,农民很少主动研究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业生产加工常常有跟风扎堆的现象,看见别人成立合作社自己也效仿,对合作社相关法律政策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合作组织的真正主人,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动力。村落观念,尤其是家族家庭观念仍居主导,情理高于法理,人治高于法治,家长式的独裁在生产生活管理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2.成员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人员组成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由投资入股的农民组成,相比其他农民而言,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虽然有胆有识,但距离专业合作社管理者的要求成员素质还有较大差距:
        (1)成熟的专业合作社的成员,需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更应该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多面手。而专业合作社中这种人才缺十分短缺,从而导致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许多农业合作社的牵头人多数由村干部乡领导兼任,乡村领导尽管在农民心中有很高的影响力,但受精力、能力的限制很难管好农民合作社组织建设,有的甚至沿用传统的行政命令瞎指挥,违背了农民的意愿。
        (2)在农民由于缺乏技术骨干,只能依靠农业技术管理部门的技
术人员蜻蜓点水直接传授,难以对每一个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成员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不强,在生产销售和管理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强,影响着合作社健康持续的发展。
        (4)成员的团队意识及协同合作意识需要提高,集中体现于合作社的成员的大局意识,协作服务精神欠缺,全体成员具有高向心力凝聚的反应。并使这种意识体现在合作社的整体成员与个体的利益的一致性上。
        (5)发展教育培训事业,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
        能读完高中上大学的毕竟少数,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年轻农民由于没有经过农业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只能从长辈那里学习一些简单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面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年轻农民迫切需要通过教育培训这一途径来提升知识素养和劳动技能。从而完成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的裂变。除此以外,还必须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合作社成员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学校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人才教育多层次合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运用定期培训、实地培训和远程培训等方式进行,制作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菜单供合作社选择,有针对性的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和服务,让合作社成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培养人才,辐射带动提高农民素质。
         四、新型职业农民需要职业教育
        我国虽然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的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农业人口老龄化、女性化趋势非常明显,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老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和科学技术比青壮年要慢,对新型产业的适应能力较弱,加大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难度,老龄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隐忧。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城市与农村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靠务农来维持生活的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年轻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再加上“脱离农村,成为城里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涌入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务农成为农村新青年的“兼职”职业。后备劳动力欠缺成为困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二部分 研究的方式方法
        本文从农民农田生产状况、农村的建设状况以及农民现有的生产技术能力入手,深入到农户中间向农户了解农村的农民的现状——包括农田的抛荒、农民的老龄化、现代化农机具的普及以及农民农业的技能。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颁布了哪些措施,运用了哪些方式进行职业培训,正在进行职业培训的效果,以及农村现代化工具的使用,农民缺少哪些能力,包括农民在现阶段,他需要改变什么,政府在扶贫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怎样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
        针对这一现状,那么新型的农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需要怎样进行培养,以及职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目标的体系形成,这些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提纲
        1.国家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政策,国家惠农、惠民政策。


        2.农艺、农技人才、新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人才、“看涨跌、跟风种植”伤农——农业电商的调研。
        3.农民务农与否的心态调研。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全面把握有关情况,认真收集和分析新型农村农业政策和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通过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农村农业部,随州市政府网站湖北省农业农村信息网等有关文献研究相关论著,尤其是认真分析整理,近几年我国有关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文件,以及国家相关汇融惠民政策,这些资料和信息对做好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调查法
        课题组成员到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进行考察学习,借鉴相关院校以及培训中心的培训方式、培训保障、培训的师资来源以及最终的实践及应用。
        3.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深入田间地头,随机选择农户进行访谈,了解我国的惠农、惠民政策给我们农村带来的利好,深入挖掘新经济形势下农民的心理状态,通过访谈和个案研究形成数据和报告,了解农民兄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想法与诉求。
        第三部分 研究调查数据分析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惠农惠民政策硕果累累。
        湖北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和《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年)》的总体要求为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强化人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新型农业化发展编制了《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二五以来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一、培养了一支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到2015年,湖北省农村使用人才达到89万人,4423万人农业产业化高管人才、1.2万人重养大户、28万人家庭农场、2.03万人合作社、人能工巧匠11万人,23.8万人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信息管理系统。获得跟踪服务地方人民政府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证书600多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初具雏形,成为推动湖北省现代农业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二、构建了多元开放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按照立足产业、依靠行业、农民主体、多方协作原则,全省建立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教育培训机构培养、行业部门跟踪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了省有大专院校、市有职业院校、县有农民培训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了分层、分类、分级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塑造了一批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人才。引入“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改革;强化农民精神素质和团队意识培养,由传统“教师为中心”向以“学员为中心”转变。
        四、完善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框架。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安排专项经费,在土地流转、农业生产、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优先向职业农民倾斜,有力地支持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壮大。
        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已对中央给予补贴的七类农牧品种开办了9个农业保险险种,保费补贴品种已覆盖全省13个市州、86个县市区、804个乡镇、1.81万个村,共惠及688.42万户农户,占全省乡村农户总数的63%。
        随着农业保险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农民灾后恢复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和旺盛。以水稻为例,2017年水稻保险单位保额由每亩200元提高到400元,基本接近了水稻种植物化成本,有效缓解了长期以来低额保障与种植成本倒挂的矛盾。这些成效的取得,为“十三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部分 了解农村为政府制定惠农政策提供帮助寄希望改变农村“田留不住人,人不愿意种田”的尴尬局面。
        以随州丘陵地带为例——
        离城较近白桃、浪河、何店、大堰坡一带农田抛荒严重,水田改鱼池、种树。
        离城较远的随县府河镇五四乡、洛阳镇改鱼池、改种树粗略估计百分之三十几(这仅仅是身边农村的缩影)
        府河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冲300多人,从事耕种的初步估计只有二十几人。
        政府出台一系列惠农惠民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什么在农村一些地方会出现这种局面?经过走访基层农户,缘由如下:
        一、部分农民居住在城市周边,不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提供相关的城市服务,土地几乎抛荒。土地种植的综合成本(种子、化肥、农机、人力)高于为城市提供相关服务的成本,权衡之下,许多农民都会选择
        寄居,不在农村劳心劳力。问农户:不种地,粮食和油从哪里来?——答:从超市。那么超市的农产品又从哪里来呢?
        二、惠农补贴的发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的种植压力,但是部分地区中青年出门务工,农田让家里面转给爹爹婆婆耕种,久而久之,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年人在城市扎根不愿回农村,农村土地抛荒呈“点状”扩大趋势。
        三、农民自身的心态已发生变化,自己一辈子在农村,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农村,去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出人头地。
        四、农户跟风种植,没有对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头一年什么农产品价格高,第二年还是种什么。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短时间内供过于求,农产品积压滞销——伤农甚深。
        针对以上原因,经课题组成员深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农村需要专业农艺农技人员加大技艺的推广力度,根据农户年龄结构的不同分阶段多层次进行培训;
        2.农业现代化生产,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工具,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种田大户,或者是率先农业机械化运作的农户或者合作社实行标杆式管理与推广,实现农业经济综合发展;
        3.拥抱电商,发展农村电商。山东蒜薹之乡的蒜苔滞销、广东徐闻县菠萝滞销、内蒙古秋收马铃薯滞销。不少地区正在组织电商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面对全国每年大量出现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京东以最快速度成立了农产品滞销帮助中心,旨在带动各地滞销农产品销售,化存量为增量,减少农民损失;我们的国家主席现身直播带货,在关注滞销的同时,也要看到滞销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要发展新型农业,我们不仅要化“等市场”为“迎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与加工——实现个性化定制。
        4.借“厕所革命”等惠民政策的春风,治理和改善农村环境,将资源放在正确的位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