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美育资源现状分析 ——以湘南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 任慧慧
[导读] 文章以湘南学院为例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美育课程、美育硬件设施、
        摘要:文章以湘南学院为例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美育课程、美育硬件设施、第二课堂等公共美育资源,探寻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符合地方高校美育特色发展的意见。

        关键词:公共美育;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美育

        2015年9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印发,拉开了新时代学校美育教育改革的序幕,奠定了高校美育发展的政策基础,文件对学校美育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文件从宏观上把握了学校美育的方向和目标,确立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美育的建设,鼓舞了高校美育的信心。2019年4月,《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的印发,把高校美育工作由软性引导转变到了硬性发展的轨道上来,文件中从队伍建设到评价监测立体化阐述了高校美育发展的具体措施、政策制度要求等,夯实了高校美育发展的基础。之后,各高校围绕文件要求不同程度的在公共美育、专业教育、师范教育上进行课程改革、美育环境建设、美育制度建设等,各高校由于决策人的认识度、原有基础条件、可支配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在经过一年的建设后,美育发展具有明确的差别。如东南大学已初步构建出立体化的美育环境,已具有80余门公共艺术课程,涵盖诸多艺术门类,并打造了多个公共美育平台。而多数地方高校则相对滞后,在课程建设、平台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均需大力发展跟进。为此,以湘南学院为例进行美育资源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已有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符合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宏观策略。
        高校公共美育资源的核心是课程,其次是平台,另外美育活动、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等均属美育资源的范畴。湘南学院地处南岭地区北段,湖南南部,学校定位于教学型高校,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公共美育课程是美育实施的核心。通过对湘南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在必修公共通识课程中没有美育相关课程体现,在选修课程中要求非医学学生最低选修8个学分,医学学生最低选修6个学分,但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艺术类相关课程,以2018-2019第二学期的公共选修课为例,全校共开设83门课程,其中艺术类相关课程有9门,以每门课程可选200人计算,每学期可供1800名学生学习。以四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学生选修1门计算,一周期内共有5600名学生可以进行艺术类课程学习。目前,不含艺术类相关学生,湘南学院在校本科生近1.7万人,可见公共美育课程缺口之大。通过选修课程学习不能满足《意见》所要求的:“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
        其次,第二课堂是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在注重自主学习的高校环境中,学生通过第二课堂获得知识的补充、能力的提升,已成为重要的途径,尤其数字资源的广泛开放,使得第二课堂的影响逐渐增大。湘南学院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分多设置在160-170之间,其中第二课堂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包含艺术)。第二课堂中共设计了6个板块,其中板块之一是“体育艺术”,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学科竞赛类,即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等艺术类竞赛,并获得证书,即认定为获得相应学分;第二种为参加艺术活动,如艺术团、文艺汇演等,有二级学院相关证明,即可获得相应学分。按以上情况进行推算,不难发现:非艺术类学生参加艺术类竞赛,仅会有少数人参与并可以获得证书,尤其在地方这样的艺术竞赛活动机会相对较少,作为美育的形式显然不具有普适性;就学生艺术团、文艺演出来看,湘南学院目前仅有数个与艺术相关社团,共计人数约400余人,岁能够提升学生美育素养,但并能实现多数人参与。从以上情况来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第二课堂美育相关内容,存在一定局限,并不能有力补充美育选修课程的巨大缺口。


        再次,公共美育硬件设施是软实力培养的体现。在高校公共美育硬件设施是一所高校美育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主要包括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公共琴房、开放画室等。湘南学院现有音乐厅1个,约可容纳600人左右同时观看演出;200余间琴房;美术展览厅1个,约500平方米,可同时展出作品100件左右。其中美术展览厅、音乐厅向全校开放 ,可供在校学生观看展览或演出,其它硬件设施主要以专业艺术教学使用,开放空间较小。经过统计,美术展览厅近三年年均约有10场次展览,每次展出约10天左右;音乐厅每年有有约30场次演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湘南学院公共硬件设施美育资源并不充裕且利用率较低,这也是地方本科学校的短板,尤其缺乏博物馆的长期陈列。
        最后,公共美育环境是沉浸式培养的良好方法。公共美育环境指校园的视觉文化建设,包括建筑、雕塑、植被、灯光等一切可视的公共景观,是“无形的”“无意识”的一种美育教育方法。湘南学院建筑设施从艺术角度分析,整体美学感受并不突出,但与整体景观相对和谐;校园内目前无一处雕塑,也证明了美育环境严重匮乏,仅有的是多个原生巨石,巨石上雕琢了名人肖像,但肖像质量不能够给人以美的体验;灯光、植被等均在实用范畴,尚构不成特色的审美对象,唯有周边自然景观尚可。
        鉴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上美育资源是不足的,具有客观的经济原因,也具有主观的认识不足,本质上是对《意见》的精神领会不够,没有把《意见》的核心内容吃透,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美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走出特色美育之路。
        首先,构建具有地方文艺特色的公共美育课程体系。地方高校的天然优势,便是距离民间资源最近,最能够直接感受到民间艺术资源的淳朴味道。把这些资源引进课堂,容易形成特色课程,并可达事半功倍之效。如湘南学院所在地湖南郴州,地方民间艺术资源之丰富,且多项艺术内容在全国颇具影响。如湘南民居、湘南木雕、傩戏等都是重要的民间艺术资源,若能够把这些内容带进课堂进行美育教育,可想而知不仅具有特色,在进行艺术学习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也具有了较好认识,甚至可把地方代表人物请进课堂“现身说法”,更加直观、高效。
        其次,融合课程美育与课程思政协调发展。课程美育的通俗表达即在非专业艺术课堂教学中融入美的教育。把思政教育、美育教育在非艺术教学中融合发展,结合各专业学科特色,大力投入进行相关教学研究,可有力补充地方高校美育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包括教师的言行、着装、教学PPT的美观等,以及专业知识与美的结合,如医学解剖中对达芬奇绘画的间接学习和我国传统雕塑的分析,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升了审美素养;计算机图像处理教学中对摄影美的融合等,善于发现优质的美育资源、思政资源,进行融合发展,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并提高学习本专业知识的效率。
        再次,着力培养教师美育认识。美育教育首先应该让高校教师感受到美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学校的决策者或领导干部,对他们进行集中美育教育,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美育效率以及美育决策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在公共美育资源的建设中,不走弯路、不走怪路。
        总体看来,地方院校在美育认识、美育人才、艺术环境、经费投入等方面均不及其它高校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巧妙地吸收地方的优势资源、科学的进行决策规划、立体化的进行美育资源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可以在美育教育中走出特色发展之路、高效发展之路的,美育自然会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美的浸润,并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湘南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美育与思政:湘南学院特色公共美术课程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慧慧,女,湘南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创作与美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