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 吕伟玲
[导读] 工程类专业人才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支撑之一,
        摘要:工程类专业人才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支撑之一,然而,目前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尚未有效突出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所培养人才的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建设的要求。因此,在培养工程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融合。进一步开拓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视野,增加工程类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提升高职专业教学的较高水平。因此,通过对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体系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工程类专业;项目式教学;任务化课堂;高职教育
        随着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工程类专业的技能人才就业岗位增加。高职院校培养的工程类人才,大多数服务于地方工程建设,为达到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研究高职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鼓励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职产学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受多方面影响,高职院校在进行产学融合方面还有一段距离,高职院校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才能“走的出去”。
1 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发展很大,但在质量上尚未充分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职业人才的需求,这也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任重而道远。
1.1课程建设与市场需求脱节
        工程实践能力是满足毕业生岗位需求的基础,也是职业发展、继续教育、团队协作、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之一。但从目前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高职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高职工程类类专业的课程需要工学结合,需要通过实训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融会贯通。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理论+实践教学还不尽人意,理论和实践教学多处于理想条件的实训,并不能解决工作之后遇到的难题。这就造成学生在学校期间很难有进入实际工作环境去学习和练习的机会,也无法获得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最新职业素质需求。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赖于教学岗位,用人标准和晋升途径也偏向于教育教学工作,对具备工程素养的双师型教师十分不利。而具有“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也比较片面,对没有足够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只要具备建造师、造价师等职业资格,同样可以参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这就造成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没有足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经验,设置的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1]。
1.3高职高职工程类知识培养跟不上新知识的更迭
        现代社会,知识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取代旧知识的速度飞快。据统计,人类科学知识总量在19世纪,50年增加1倍;20世纪初期,30年增加1倍;50年代,10年增加1倍;70年代,5年增加1倍;80年代,3年增加1倍;90年代更快。据统计,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高职技能人才知识落后就要面临失业的危险,个别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本就相对落后,高职技能人才毕业后已经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步。
2 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与市场需求融合的几点建议
2.1以高职院校所在地实际缺口为导向,设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毕业生都是专业人才,相对就业面较窄,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应调研,增加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不只留在理论层面,使高职院校人才清楚明白在何种专业,何种企业,何种地区更易就业,更易贡献自己的价值。可以以政府为依托,对高职院校所在地设立实训基地,注重个性人才的培养,满足高职院校所在地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实现高职院校与政府的双赢。
        根据市场实际缺口为导向,优化课程模式建设,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目前比较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论就是"基于工作过程";二是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三是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即建立课程标准。
        基于反向设计,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课程内容(如下图所示)
       
       
       
       
       
       


2.2完善“项目化”教学体系和任务式课堂教学方法
        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工程类专业的建设可以借鉴《悉尼协议》的标准,关键是将其思想方法提炼出来,形成一种专业建设的“范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以结果为导向”的专业发展要求专业建立完善的评估系统;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体系[2]。
         “以学生为中心”,完善任务式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专业特征及课程要求,设置每节课相对应的目标任务,让学生自行完成或分小组完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团结合同能力。设置的目标任务不宜多大,适宜本节课课程即可,目标任务太大容易造成学生疲劳,积极性差。
        “以结果为导向”,必须分解为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跟踪和进程式评估,将任务式课堂教学的衔接要紧密,形成项目式实践学习流程,是从模拟场景到实际工作环境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加强学生实践期间的管理,不仅要有过程还要有收获和体会,让学生的培养更贴近市场,引导学生融入企业,在实践中了解工作内容,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要求,履行岗位职责,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利于学生真正地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工作过程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持续改进”是指通过构建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体系,了解不同阶段在校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增量状况;同时,还需要面向行业、企业的需求和用人标准,建立一个开放的专业教育体系,不断更新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2.3 把市场需求标准转化为行动方案
        高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满足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工程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以当地产业发展和建设为基础,将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市场需求标准转化到高职课程建设中,在确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充分了解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及职业水平要求,进而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优化相对应的课程教育体系。此外,还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市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资源,改进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系。
结语
        基于市场需求进行的高职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是培养服务于院校所在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市场需求转化为行动方案,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职专业人才,“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持续改进”是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加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晓枫.浅析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风.2020,4:217
[2]闫国新.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悉尼协议》范式改革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20,32(1):55-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