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工集团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52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防灾公园建设项目的研究,梳理,归纳,提出宁波市防灾避险公园--镇海绿轴体育公园规划方案,以期将其改造为具有一定规模,水、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为今后该市兴建该类型公园提供参考借鉴,为进一步编制《宁波市防灾避险规划导则》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设计
1国内外防灾公园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日本是较早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和设计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专门兴建“防灾公园”的国家,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建设经验。日本从50年代开始从法规制度层面推动“防灾公园”的建设。对于日本建设防灾公园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一次是《城市公园法》的制定,《城市公园法》规定将今后城市公园建设与防震减灾功能必须结合设计。另一次是1995年阪神·淡露地震以后,日本在积极开展城市复兴计划中重新检讨城市中公园布局的合理性和防灾设施的完备性,促使防灾公园的功能更加合理,同时,公园设施中的科技含量也在增加。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防灾公园设计从单向灾种转向多项灾种的“综合防灾体系”研究和建设。
国内开始重视各种灾害的应对措施是自唐山地震之后。但由于过去经济滞后、防灾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应急避难没有得到广泛关注。有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规定和标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要求着重在景观、游憩、生态方面,而忽略了城市避灾的重要性,未进行专项的避灾绿地规划。目前各地纷纷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加强防灾公园的建设。但是,城市绿地建设仍普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不适应保障城市安全的需要。
2宁波市防灾避险公园——镇海绿轴体育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2.1镇海区绿轴体育公园概况
公园位于镇海新城南区,在宁波中心城市北部商贸商务中心南区庄市片,是镇海新城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也是镇海新城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节点。公园往西连接镇海南区的公建中心,东侧紧临通往宁波方向的城市快速路东环北路,南北分别是城市居住用地。依据上层控规,公园的定位为是片区级公园,兼顾南区绿核休闲大本营的发展思路及地方民众对体育设施的强烈需求,是一个服务于片区居民,以运动休闲为主导的特色性、趣味性区级体育中心,也是镇海区首个大型城市体育文化综合体。
公园总用地面积为19.7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用地面积约11.62万方(包含水域面积1.81万方),二期用地面积约8.14万方(包含水域面积1.31万方)。一期工程已于2015年上半年竣工。
2.2区域环境分析
1)周边用地及环境分析
镇海绿轴体育公园北临钟包路,南临汉塘路,东临逸夫路,西临同心路,距北环东路,东环北路等城市快速路以及中官西路、庄市大道等城市主要道路均比较近,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通达性。其周边有万科城、合生国际城、宁大花园、维科拉菲庄园等居住小区,以及相配套的商业服务网点、餐饮、人防等公共服务设施。宁波市第五医院距离其1.7公里的路程。这些基础设施可在灾时提供医疗、物资服务,实现平时功能和灾时功能转换,具备改造为防灾公园的外部条件。
2)公园现状分析
绿轴体育公园一期总用地面积为1.16258万方,包含水域面积1.81万方。现状植被良好。公园内设置室外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门球场、儿童游乐场以及滑轮广场等室外体育运动设施,公园东侧的体育综合中心建筑内设有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和网球馆,地下室及半地下室配置汽车库及公园相关设备配套设施用房。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公园地上另有一处公厕和一处小型商店。
3)设施现状分析
电气系统:公园目前采用市政双电源供电,在辅助房内设置有1座变电所,园区分散设置配电箱,供园路、球场、及相关设施用电。
监控系统:在公园主入口以及主要道路人流聚集处安装的摄像头,可以监控各大门游客出入情况;在交叉路口、各功能活动场地及草坪安装不同类型的摄像头,用于监控主要道路、人流聚集处的避难情况;监控中心设置在网球馆的消控室。
广播系统:在公园的主要道路、草坪及人流聚集区设置不同种类的广播音箱,广播机房设置在网球馆的消控室,可播放通知、音乐等。
通讯、电话系统:计算机网络、电话机房位于体育综合中心一层电话网络机房。互联网外网采用星型二层千兆以太网结构,核心千兆交换,百兆到桌面;核心位于电话网络机房内,系统设置路由器、防火墙,接入层设置于体育综合中心各设备间和极限运动区服务房弱电间机柜内;电话系统采用虚拟程控交换模式。
2.3防灾公园规模
根据相关文献,评估人群的使用情况后确定,人均有效避险面积标准按照2㎡设计。2㎡是一张卧席的面积,这个面积能够躺下一个人并能适当转身;1㎡是雨天打伞情况下,人们聚集在一起需要的最小面积,但这样的面积不能保持较长时间;如果需要搭棚,则需要3 m2以上的面积。
镇海绿轴公园除去建筑面积,水域面积,道路面积、中下层植物密集区、大于7度(约13%)的陡坡面积、建(构)筑物倒塌影响面积,大约有21000平方米较为平缓、开阔的绿地以及平坦的室外体育场所可作为避难区域。按照2m2/人的人均避险面积,灾时最多可容纳10500人避难。非震灾时,体育综合中心球馆还可容纳1100人避难(均以满足72小时紧急救灾为前提)。公园作为防灾避险场所,其标准服务半径在1~2km,步行约1小时内可以到达。
2.4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根据周边交通情况,结合公园原有的出入口布置,全园共设有6个应急出入口:南、北侧各2个,东侧一个,西北侧一个。其中北侧一个出入口兼做应急物资出入口。
公园灾时作为防灾避险场地,四周以河流来隔离外围环境。园区设置应急救灾指挥中心(包括应急医疗救助)、应急服务中心(包括应急物资中转储备)和2个应急棚宿区,以及相配套的应急救灾设施、应急通道和应急物资通道。非地震灾害时,体育综合中心球馆还可设置一个室内避难区及相应的应急服务中心。
2.5平灾结合,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场地和设施满足防灾避险需要
根据已划定的灾时功能分区结合设施配置要求,公园的防灾设施规划布置如下:
1)应急棚宿区
面积较大的室外运动场地和开阔的疏林草坪间设置应急棚宿区。园区有 2个应急棚宿区。西侧利用篮球场、足球场及周边平坦的场地和绿地作为一个主要应急棚宿区,此区域可容纳人数约为5800人。东面利用老人门球场、儿童游乐场、轮滑场及周边平坦的场地和绿地作为另一个主要应急棚宿区,此区域可容纳人数约为4700人。
2)救灾指挥中心(应急医疗救助)
救灾指挥中心位于绿轴体育公园网球场东侧,规划面积约700㎡,是整个应急避险系统的核心,负责全面调动指挥及协调各系统快速有效地运行。救灾指挥中心内设置约300 m2的应急医疗救助区,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提供应急医疗救助空间,并暂时存放医疗救护设备。救灾指挥中心(应急医疗救助)考虑临时帐篷或者板房的形式。
3)应急服务中心(应急物资中转储备)
应急服务中心位于绿轴体育公园原网球场西侧,规划面积约700 m2。应急服务中心内设有500 m2应急物资中转储备室,用于灾时物资的临时储存和分发。应急服务中心(应急物资中转储备室)考虑临时帐篷或者板房的形式。
4)应急服务部和应急医疗部
非地震灾害时,体育综合中心地下室内设置应急服务部和应急医疗部,为建筑内的避灾人群服务。
5)应急通道
园内主干道宽4m,通过桥梁联通形成环路,与公园各个方向的入口相连,便于各个方向人员进入。根据平灾结合的原则,在灾时园内主路可作为疏散人群、应急医疗救护、应急指挥的通道,满足避难时的需要。二级园路可以作为疏散人群的人行通道。
应急物资车辆从公园北侧靠近西侧的应急入口进出,此入口与应急物资中转储备室距离较近,运输方便,对应急棚宿区的干扰较小。从应急车行出入口到应急物资中转储备室和2个应急棚宿区之间的应急通道通,局部兼做物资运输车辆通道,并在末端设置回车场地。考虑到车道宽度4米,仅为单车道的标准,道路西侧合适位置进行改造,设置2处会车港湾,以保证会车时道路畅通。
6)应急供电系统
当灾时市政电源未中断时,可采用原供电系统,对相关设备供电。灾时增加的救灾指挥中心、应急服务中心、物资储备、医疗救护等用电设备,从就近配电箱敷设临时线路供电。
当灾时两路市政电源全部中断时,采用应急电源供电,应急电源采用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组成套设备,需安装在专用的临时帐篷(或板房)内,包括发电机组、油箱、配电箱、应急灯充电装置等。位置位于应急指挥中心附近。
应急电源敷设临时线路供电,能保障救灾指挥中心、服务中心、物资储备、医疗救护及其他重要场所的用电设备;应急棚宿区及园路照明,采用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具,采用集中场所充电,按现场需要安装。
7)应急供水系统
应急供水采用市政、机井、瓶装水三种水源供给。当灾时市政水源未中断时,可采用原供水系统、以及瓶装水用作饮用水。市政水、井水用于应急厕所冲洗水。当市政水源中断时,可用改造时新建的机井作为应急饮水,但同时需要增设水箱、水处理设备。在棚宿区设置7处临时供水点,供水点采用临时水箱形式,按照3T/250人的标准设置。
8)应急排污系统
园区内现有20个蹲位的公厕一座,综合体育中心内公厕蹲位15个。根据应急避险人员数量,结合现有厕所的排污系统以及灾时设置的应急避难场所,新建4处应急厕所,分布在公园绿地边缘,均位于下风带,按100人/坑,每处24个坑位(每处占地24㎡)的标准设计。采用挖化粪池,上面盖板铺设坑位,最上层加盖草皮的做法。平时外观即为绿地,地下作为雨水收集的渗坑,收集雨水用于公园浇灌等。灾时只需将坑位上覆土除去,增加围挡即可。
9)应急消防系统
灾时除园区原配置的消防设施外,在应急指挥中心及应急棚宿区等地均配置应急灭火器。同时公园内的景观河水也可作为应急消防水源。
10)应急监控系统:
在公园应急棚宿区适当增加部分摄像头,用于监控主要道路、人流聚集处的避难情况,以满足防灾避险区域的监控要求;监控中心设置在网球馆的消控室,可将视频信号传输至应急指挥中心。考虑平灾结合,平时作为普通监控系统,灾时即可作为避难场所的监控,将园区的实时图像传送至应急指挥中心。
11)应急广播系统
目前的室外广播布点已满足防灾避险的功能要求,灾时可将广播信号接入应急指挥中心,及时向灾民发布灾情等有关信息,讲解避难场所各类设施配置情况,对灾民开展防灾应急、自救互助的宣传教育,起到宣传和指挥疏导作用,制止谣言的传播,稳定避难场所的社会秩序。同时可由应急指挥中心将最新的救灾情报传递给每一位避难人员,与外界进行信息传递,以免灾区外亲友的盲目救援,导致救灾工作的混乱。
12)应急通讯、电话系统
在应急指挥中心新建一套通讯、电话系统,信号引自公园原有电话网络机房,灾时可利用原有通讯、电话系统及时与外界保持联系。
如遇地震灾害,地区的情报、通信系统等设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时也可能发生全面的瘫痪。然而此时比任何时期都需要更完善而强大的通信设施支持。防灾公园应急通信、电话系统,可以帮助应急指挥中心尽快掌握灾害的早期综合情报,做出避难疏散的决策和具体实施措施。当今社会手机、手提电脑的普及为新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先决条件。利用以手机为主体的应急局域网,建立并构筑可以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通信网络新系统。如果通讯电缆毁坏、手机信号基站的损坏导致无法使用网络以及普通手机与外界取得联系,可以采用卫星电话及卫星通讯设备的方式,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可以帮助应急指挥中心保持对外联系,尽快掌握灾害的早期综合情报,做出避难疏散的决策和具体实施措施,保证防灾、救灾信息的传播及发布。
13)应急标识系统:
应急指示标牌,是防灾避险公园中非常关键的引导工具,平时起到提示游人作用,提高人们的避难意识,让游人有初步认识。在灾难发生时,它可以引导避难人群迅速到达安全的地方。
应急标识牌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公园的几个出入口设置避难场所应急信息标识牌,指明疏散通道、场所的应急设施情况等信息。在公园内主要通道路口、广场设置应急导向标识牌,公园内各类配套设施设置应急设施标识牌,比如应急棚宿区、应急厕所、应急水源、应急指挥中心等。
14)植物规划:
在保留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原有植物和地形,遵循平灾结合的原则,选择坡形较缓、植被(主要为灌木)郁闭度较低的区域作为应急棚宿区,既形成疏密有致的园林景观,也为灾时提供更多的避难空间。经过现场实际调查,绿地可作为应急棚宿区的有效面积约为8000多平方米。
15)防灾教育:
民众的认知与参与是城市防灾避险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防灾教育也是防灾公园改造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本次设计中,利用体育综合中心两个次门厅作为防灾教育宣传展示区,传播防灾避险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2.6二期规划
由于公园一期工程刚刚竣工不久,为防灾避险进行大量设施的改造并不适宜。为更加完善防灾避险的能力,提高灾时自救能力,扩大避险规模,规划在尚未建设的绿轴体育公园二期,增加防灾避险设施的建设。
考虑在二期新增一个容纳5000人左右的应急棚宿区。并在室外广场上设置一个应急直升机停机坪。
另外规划建设一幢地上2000平方米,地下600平方米的救灾指挥中心和应急服务中心,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上考虑设置隔震层以隔离水平地震动,并设置消能部件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地上部分平时作为防灾教育博物馆,灾时转化为救灾指挥中心和应急服务中心。地下室平时为作为车库使用,灾时转化为应急物资储备室。
一期、二期的防灾避险统筹设计改造后,将更加完善公园的防灾能力。
3结语
将城市公园改造为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防灾公园,与新建防灾避险绿地公园形成大的防灾公园系统,这是今后城市公园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强化城市防灾结构的重要措施。总之,我们要居安思危,用100%的准备去应对万一发生的灾难。宁可备而不用,也不可用而无备。一旦发生灾情,城市公园将成为守护人们生命的绿洲。
参考文献:
[1]苏幼坡等.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和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2) .
[2]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邱巧玲.古德泉国内外防灾绿地之比较与我国城市避灾绿地的规划建设[J]-中国园林 2008(12).
[4]冯晓星.徐国良.张慧结合防灾的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研究—以无锡太湖新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6).
[5]CJJ 48—92.公园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