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经典古诗文篇目大幅度增加,在小学的12册书里,诗词就有112首。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形式,使诗词学习不再乏味、艰涩?立足“生本位”理念,丰富诗词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诗词学习的兴趣则成了关键首环。本文将谈谈在诗词学习中融入戏剧体验可选择的切入点及其效应。
【关键词】诗词 戏剧 体验 兴趣
自2019年9月起,统编版语文教材成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统一使用的教材,与以前教材相比,最引人关注的是经典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度增加。据统计,在小学的12册书里,选入的古诗文就有120多篇,约点课文总数的30%,其中诗词则为112首。那么,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形式,使诗词学习不再乏味呢?立足“生本位”理念,丰富诗词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诗词学习的兴趣则成了关键首环。
追溯古今,前有孔子“诗教”之法,后有新兴的“教育戏剧”,皆主张以体验为主要活动途径,营造轻松且有学习意义的教学氛围,致力于学生的想象、表达、交际等能力的培养,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性追求不谋而合。因此,在诗词学习中融入戏剧元素的体验,两者的合力将无疑为诗词学习的广度与趣味性提供巨大的动力源。
一、音效渲染,孕情于韵
“语文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方位感官,将听觉、视觉结合起来,互相补充。选取合适的乐曲,配合相似的材料言语,在意境、特定情境中,二者相互协调,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纵观历朝,诗词的盛行,“乐”大有推波助澜之势。在诗词学习中适机引入戏剧元素——“音效”,必更有情趣。
(一)背景衬托引共鸣
一曲恰当的音乐可以直观呈现或喜或忧或愁或悲的场景,拉近学生与诗词创作背景的距离。如《静夜思》表达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衬以旋律满溢忧思之情的《思张曲》《汉宫秋月》等,诗曲相配,余韵相绕,学生闻乐而起,更易孕情当前,与诗人当时所产生的情感相共鸣。
(二)以歌和之情更浓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词有时候表达的情感较复杂,学生不易把握,当出现感受临界点时,一首有着相似词文的歌曲或许就能让学生冲破情感束缚,真真切切地理解诗人的“此情此境”。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中表达的是对月惆怅之感,但贯穿词中的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前后相比似有矛盾之处,学生或易有疑惑。此时来一曲《明月几时有》,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仿若眼前,学生刹那间顿悟诗人对人间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二、图画再现,寄意于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国古代诗词与绘画创作在意境上是通融的。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曾云:诗和画同属艺术,而艺术都是情趣的意象化和意象的情趣化。采用教育戏剧中“图画再现”的方式打开诗词学习的大门,其意境自然水到渠成。
对低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文字符号有时略显深奥,若能根据此年段儿童形象思维强这一优势,利用剪贴画、课文插图、多媒体画面等让文字符号与图画相链接,再现诗词意境,其诗词之意必会直观生动起来,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
(一)解弦外之意
“虚实相生”是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能丰富诗词的意象,便于情感的抒发,增添诗句的灵动美。何为实?何为虚?画面呈现不失为上策。
《惠崇春江晚景》一首题画诗,诗中再现画中江南早春景色,“河豚欲上”乃画外之意。在熟读诗句后,配以画面,从江岸到江面再到江边,逐句对应:竹林与竹林外开放的桃花、江水与浮于水上畅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与刚发嫩芽的芦苇,江南早春生机勃勃之感满溢心中。此时,借“暖”“欲”两字,学生对诗人所联想到的春水方生的暖意和暖流之下“河豚欲上”有了更多的认同,颜色、动静、虚实,难抑心底对江南早春的向往。
(二)悟陌生之象
当然,“图画再现”并不局限于课堂,学生根据诗词意境可自己或小组合作绘画。无论独自享乐,自我流连,还是相互协助,集思广益,都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有助于扩展学生对诗词之意的理解深度。
如学习《七律·长征》一诗时,让学生分组根据诗中景物线索来作画,边画边想象红军一路所感。
在交流中可见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等次序入画,学生纷纷表达出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的敬佩。
三、角色代入,品味于言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肯定了读者本位的意识。诗词的源远流长,于现今的读者而言,很难有完全的感同身受。植入戏剧“角色”这一元素,代入情境,学生在学习群体中就彼此对诗词相近的赏析情思进行共同交流,在个体差异间相互磨合,必定能促进学生对诗词内容及其语言表达的审美理解。
在不少的诗词文本中,语言表达颇具活力,利用这一方式让学生进行探讨交流的也屡见不鲜。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为什么后人会说此字用活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为什么诗人反复思量,最后在“吹、到、满”等中选了“绿”?在听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诗人当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当代入角色进行生生交流,学生既能关注到自己的内心体验,同时也能在他人思维的闪亮处完善自己的思考角度,其对诗词语言表达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从而积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角色代入”的最佳表现形式应为情境剧表演,这也是戏剧外化的一个重要形式。与学生一起联系诗词文本创建角色,编写剧本,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则能设身处地体验当时人物感受。在一系列的编排、对话、演示等活动中,角色的知觉会更强烈,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和语言表述更能渐趋合乎情理。下面为我班学生分组编演的《赠汪伦》剧本片断:
汪伦:李白兄,你来桃花村好几天了,只顾着与你饮酒作诗,都没来得及领你好好看看我们桃花村的美景。
李白:非也。你盛情款待,我感恩至极。(端起酒碗与汪伦相碰)(双手作揖)打扰你这么多天,我也该走了,能认识你这个朋友,不枉此行!请再受李白一杯酒。
汪伦(一饮而尽):我也是!记得有空回来聚聚!
李白:嗯!一定!
(李白上船,船渐渐远去。)
(李白仰天摸须时,《送别》音乐响起,所有人上台一起踏步轻唱。)
汪伦(望向船远去的方向):想再与你喝杯好酒,可惜你已乘船远走,不知何时再聚首。
李白吟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此剧的表演中,学生能按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角色扮演有趣,换位灵活,对话情感流露真实,有的甚至超越了文本,语言的表达富有“李白”个性,彰显出诗词的魅力。
综上可见,学生学习诗词是不断建立诗词意义的过程,戏剧元素的融入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创建了一条处于文本与趣味间的传输带,从而形成源源不断的正体验。“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词与戏剧的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心田里。
【参考文献】
[1] 雷娟.教育戏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 曹海芬.重视语感培养提升语文素养[J].神州,2012(10):65.
[3] 吴颖萍.浅谈音乐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2):5.
[4] 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9.
[5]蔡瑞婷.从阐释学角度对接受美学的再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7.
【本文系课题《小学生诗词与戏剧主题融合学习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