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物理化学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潘禹丞 周圣浩 杨良泉 袁伟
[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教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教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为实现高校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提升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水平,东华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团队按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将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和探索相应的实施策略,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协作精神和生态文明等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校物理化学;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化学化工类、材料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富含思政元素,和其它专业课程一样,都是育人的主阵地。在物理化学课堂上把握住思政教育的内涵,将思政元素落实在教学的相关环节,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持续改进,对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十分必要的。
        1物理化学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时代背景
        全球化在助力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极大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已刻不容缓。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单兵作战”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四大“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使得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够,容易造成学生的消极心理和抵触情绪,无法达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而开启了在全国高校进行课程思政的浪潮。所谓“课程思政”是指高等教育阶段的各类课程,都应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它大大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物理化学是四大化学之一,是化学、生物、环境、食品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其授课对象广泛,在某些理工科院校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学习物理化学,这意味着物理化学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最为亲近的老师。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基础化学水平,在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如何让物理化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2在高校物理化学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探索
        2.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物理化学”知识体系中,每个定理、定律和理论的发现、形成、修正和完善等过程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规律的生动展示。在讲解物理化学定律、定理和理论内容时,介绍相应物理化学家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历史,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规律分析物理化学理论,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教育。例如在讲解“物理化学”课程绪论时,我们以燃烧素学说为切入点,简要介绍物理化学家通过提出新理论去认知自然,然后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真理性。以物理化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作为鲜活例证,帮助学生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时,指出其是唯象理论,是人类长期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归纳和总结,不能利用已有的原理演绎推导得出,但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与之相矛盾的事实,大量的实践验证充分证明了它们的正确性。

在讲解化学反应动力学内容时,在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内容中补充介绍其发展过程,并以此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1918年物理化学家路易斯建立了碰撞理论,认为只要反应物分子满足相应的能量和取向要求,通过简单的碰撞便可完成反应。但该理论在实践检验中只能解释部分实验事实。为了克服碰撞理论的不足,1935年艾林、埃文斯和波兰尼等在统计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过渡态理论,认为化学反应的分子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直接生成产物分子,而是吸取一定的活化能后,经过一个过渡态而完成化学反应。实践检验表明,此理论是对碰撞理论的深化,能够较好地解释化学反应需要活化能以及反应遵循的能量最低原理,对阿累尼乌斯经验式的指前因子做了理论说明,认为它与反应的活化熵有关。但过渡态理论也难以解释所有实验现象,需在实践基础上继续完善与发展。
        2.2.密切结合“物理化学”教学内容开展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思政元素与“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上,如何在专业理论知识中发掘出思政知识的闪光点,是解决两者融合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物理化学”中一些概念、原理类的知识进行梳理,发现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教师在讲授时,应巧妙地设计课程,把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提炼出来,并将思政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例如在热力学第二定律时,我们讲到了“熵”及“熵判据”,熵是用来描述系统的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熵判据中,对于孤立系统,熵减少的过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以熵增加原理为出发点,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克劳修斯将熵增加原理应用到整个宇宙中,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孤立系统,按照熵增加原理,整个宇宙只能不断地向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对于地球这个开放系统,使得地球内部系统变得更加有序时,熵增为负,我们称之为负熵流,如太阳辐射的能量可以看成是地球获得的负熵流。又如,治沙、开荒、造林等行为也会使地球变得更加有序。使得地球内部系统无序性增加的行为则为熵增行为,比如我们乱扔垃圾,随意开采,浪费自然资源,都会使混乱度增加,属于熵增行为。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地球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你我做起,减少熵增,以保证地球向着更有序的方向进化。再如,在讲述原电池设计与应用时,融入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就是针对社会上或网络上流传的一些不科学的报道,拿出来让学生根据已学物理化学知识去辨别真伪,如网络上传的用“压缩空气”做汽车的动力能源,是否可信?又如面粉厂爆炸事故,平时印象中不易燃烧的面粉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呢?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已学物理化学理论来解释,前者可以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知识分析,后者可以用界面理论来解释。诸如这些,让学生学会冷静思考,正确分析是非,不轻信谣言,提高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结语
        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每一门课程当中,因此对物理化学进行课程思政迫在眉睫。为使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作为教育改革主体,教师需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内化于心),积极提升政治站位和人文素养,努力钻研教材,精心提炼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打磨自身的教学艺术(外化于行),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课程的思政探索希望能给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导刊,2017,1:31-34.
        [3]刘元隆,物理化学中的哲学素质教育探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86-87.
作者简介:
潘禹丞,男,重庆潼南(1996年9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周圣浩,男,重庆开州(1998年6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杨良泉,男,浙江温州(1998年9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袁伟,男,河北沧州(1996年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