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赵敬冉 刘厂 姚梦林
[导读]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独特的变革创新。
        摘要:当前我国正进行着独特的变革创新。社会服务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思想和理论指引,并且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文明进步。新的时代,迫切需要深刻体认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和特征,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发展的时代要求,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
        引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出。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等方式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突出作用。
        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谈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我们首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纲要》在第二十一条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这是对高校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主动”、一个是“全方位”。“主动”不够,是因为我们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究竟能不能为社会服务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全方位”,是因为我们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不要为社会服务的认识问题还没有解决。可以说,长期以来,许多人对“要不要”、“能不能”的问题存在很大的分歧,片面地将学术研究和社会效益对立起来,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对立起来。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理论研究承担的是推进创新的使命,包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通过不断创新为学科的发展、人类知识的累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作贡献。理论研究的成果经由一个先内化后外化的过程,对社会发挥的作用往往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应用对策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其成果往往直接为企事业单位、政府实务部门所使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是“源”和“流”的关系,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当然就不会产生高水平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我们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主要针对的当下学术研究严重脱离实际、缺乏问题意识、学者社会责任和国家情怀淡薄的现状而言的。作为现代的社会科学研究,它的价值在于,要产生实际的社会效果,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真正起到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任何孤芳自赏、自娱自乐,对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无任何贡献的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政府资助设立的各类研究课题,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属于公共资源。作为课题的承担者要以推进创新和服务发展为使命,牢固树立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起全程研究观念,即立项是起点,结项是中点,实现学术研究成果向教材课程体系、公共文化产品、大众普及读物、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等转化才是真正的“终点”。全程研究的观念要求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建立起现代的科研管理制度,从理论研究到成果转化,到市场推广,再到实效评估,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管理系统,切实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功效发挥出来。
        2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服务国家发展的主要做法
        2.1把立德树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任务
        通过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辐射和引领;积极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组建学校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及相关学科和人才建设委员会,由主要校领导担任主任,以统筹和领导相关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工作。


        2.2三是要做好决策咨询,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决策的职能将进一步强化,这势必要求政府在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和社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制订和优化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指导和推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地方高校要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需要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战略实施中的重大实践和应用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和学科优势,加强相关方面的应用对策研究,为地方政府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建设规划、完善各种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有说服力的论证和理论支持,努力成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与决策的“智囊团”。
        2.3打造一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面向国家需求和学校未来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博雅人才计划,稳定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培养优秀青年学者;借鉴新体制中心的建设思路,通过个别引进和集群聘任的方式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前沿领军人才队伍,带动研究方向、学科结构的调整;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基金和学术资助基金,给予人文社科新留校教师充足科研启动经费,积极为教师配备学术助理,让老师们不再为琐事杂事劳神烦心,营造以人为本、兼容并包、“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学术生态。
        2.4一是要关注现实问题,加强应用理论研究
        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命力源于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作用,其价值在于产生实际的社会效益,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长期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基础、轻应用的倾向,许多教师往往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专业视野,热衷于搞纯理论研究,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敏感性不强,这种研究取向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书斋式的研究,与社会现实及人们的生活相距较远,从而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实际上,在我国转型时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诸如“三农”问题、地区差距问题、就业问题、人口老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公共卫生问题、财政改革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深入研究、释疑解惑。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要想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就必须积极回应社会、努力走向实践,更加关注这些现实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努力推出带有前瞻性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真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
        结束语
        因此,要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地方高校就需要建立与现代科学研究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科研组织管理形式。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结合学科特点和优势整合现有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单位的界限,建立跨学科、跨院系的综合研究机构,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要以重大项目为依托,集结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发挥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集团作战、联合攻关的优势,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坚实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文涛.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
        [2]朱晓.更新观念,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3]黄宪伟.关于地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2).
作者简介:
赵敬冉,男,安徽滁州(2000.7.15)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刘厂,男,陕西咸阳(1998年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姚梦林,男,安徽广德(1997年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