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姚梦林 赵敬冉 刘厂
[导读] 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精神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加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对于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引言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当前,随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态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转化效益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如何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这对于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
        1.1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少
        调查表明,许多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满足于对已出台的方针、政策作理论诠释,没有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经济发展的认识、预测功能,导向仪的作用发挥也不够,而且,其应用性研究成果少,难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有的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热衷于各种奖项的获得,到帐经费的多少,横纵向课题的数量,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专著出版数量。由于盲目攀比,虽然科研成果多,但其应用价值不大,转化率自然很低。
        1.2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自然科学的交汇与融合少,其研究性定性多于定量,可操作性不强
        有些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注重吸收新技术发展的成果,不注重与自然科学的交汇与融合,满足于学究式的纯理性思辨,甚至搞一些无聊的文字游戏,制造了许多的文字垃圾,其转化的结果当然较低。
        1.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产业化和经济服务功能少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及其合理性来实现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产业化是通过为党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制定发展规划以及研究发展战略,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服务来实现的。而当今高校的许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却不能做到这两点,必然影响了成果的转化。
        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
        2.1科研成果转化认识不清晰
        政府、企业和公众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消费者和受益者,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更多看到的是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比如申请专利、产品商标权以及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严重的误区,认为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更能符合国家的重大需求,更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种思想认识在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教师中也普遍存在。这反映了人们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认识的不足,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价值的认识不清晰。
        2.2机制和体制有待革新
        相比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管理体制基本归属宣传系统,全国和地方的社科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加之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第三方中介机构发展呈现结构性缺失,成果评估机制不完善,以及缺乏相应的成果转化奖励机制等原因,各地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2.3成果转化的管理力度不强
        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过程的管理包括课题的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内容。从当前的总的情况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课题项目申报和评审立项等前期的管理工作一般还比较规范。但是,中期检查、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中后期管理,特别是成果转化管理还比较薄弱。

有的科研管理部门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研究成果一旦发表或出版就算完事,很少做促使成果转化的工作,从而就谈不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产品化、经济化。
        3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能力的措施
        3.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价值
        虽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相比,其转化途径、方式和结果具有独特性,但不能否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不能或缺。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通过思想和观念的先导性变革作用于社会生产力,通过制度和政策的重新安排作用于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中“软件的软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将“非直接的”“多元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不仅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会产生无形的、难以量化的社会效益。政府、企业和公众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特点和重要价值,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2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目前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一个量化评价体系。因此,当前完善评价机制工作的方向是建成能够引导、促进研究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把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及可转化性作为评价相关科研质量高低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及职务晋升过程中,要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最重要的考核内容,而论文、著作的数量将不再是唯一的,也不再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人员在科研立项时,充分考虑科研的应用性及成果的可转化性,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从而其成果也更容易为社会所用。
        3.3积极推进高校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功能拓展
        鉴于当前高校社会科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围绕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难以对接供需双方,提供专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因此,建设一批以战略研究、项目管理、信息服务、成果评价和成果转化为职能的中介机构势在必行。按照组织结构要素、创新驱动要素以及资源整合要素的有效配置,应当积极探索扩部门、跨学校、跨地区、跨国别的优化组合,试水成立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践行多元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通过开展专业化平台建设、对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收集国内外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信息、追踪成果去向和转化结果,以实现需求拉动转化、项目助推转化、成果推介转化,更广泛地开拓成果转化渠道,催生优秀成果的产出,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这将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入决策领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切实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力,以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支撑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麾.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开创社会科学新局面: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同志[J].广东社会科学,2008(5):5.
        [2]戴自荣.用总书记讲话精神引领哲学社会科学[J].社会主义论坛,2016(7):25.
        [3]郑立坚.构建大学文化科技园加快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J].今日海南,2001(2):48.
        [4]刘志力.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特点及其在基层转化的机制刍议[C].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论坛论文集,2011.
作者简介:
姚梦林,男,安徽广德(1997年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赵敬冉,男,安徽滁州(2000.7.15)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刘厂,男,陕西咸阳(1998年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