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土壤因为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根基,食用被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会让农作物及农作物产品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土壤监测是为了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进行测定,来确定整个土壤的污染程度以及了解土壤的现状。土壤监测具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采取质量控制措施来确保土壤监测的准确性。本文基于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现状、问题及建议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现状;问题及建议
引言
监测土壤环境可以使人们准确把握土壤环境的实际真实情况,不断提升土壤监管成效,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并且可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对土壤环境加大力度保护,可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更好的开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说明政府高度重视土壤环境的防治工作,颁布条例可以促进中国土壤环境的防治工作更好的开展,已经明确工作内容具。
1分析我国土壤环境的监测方法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特别是和发达国家比较,并且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体系和发达国家不同,并且差距也比较大。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同时也建立了国家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和行业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目前,在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大概有150项,国家标准,农业标准,林业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和地质监测标准等都包括在内。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污染物在不断增加,通过各种渠道污染物汇集到了土壤中,因此更加要求监测数据的精准的。我国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高端精细科技需要在监测土地环境中应用。
2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的布设原则
在布设土壤环境监测的基础点位时,布设人员应结合实践要求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从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出发进行点位布设,要在了解现实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可行的、科学的技术方法;二是要确保选用的基础点位的布设方法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经济性。布设监测基础点位需要了解监测的目的与需求,要能够取得点位数量、代表性以及经费上的平衡;三要关注监测基础点位布设的可持续发展性。对于已经布设好的基础监测点位而言,其在后续的监测过程中很难进行及时的调整,因而在布设时,应关注点位的动态发展特征。同时在设置基础监测点位的时候,也要尽量对历史监测点位进行保留,适当的增加新点位,在确保点位能够满足监测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布设方案的经济性。
3采样、制样质量控制
3.1布点方法及样品数量
在实际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如需要进行样品数容量、采样布点工作,就需要秉持等量和随机的基本原则。随机的布点方法可以分成3类,分别为分块、系统、简单三种随机方法。在样品采集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3个不同的阶段顺序进行,具体为前期、正式、补充3个阶段的采样工作,如果需要采集样品的监测单元具有的面积较小,就可以直接进行采样工作,同时应该严格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7中规定的采样要求,进行样品布点工作,规范采样的数量。
3.2实验室分析
(1)样品前处理因为土壤的成分非常复杂,要对样品进行一定的预处理,要根据监测方案,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和仪器对样品进行一定的预处理,要确保样品消解完全。(2)样品的分析每一批次的样品,必须要做不少于3个空白样进行测定,如果样品的空白值过大,必须重新测定空白样,样品分析必须采用平行样测定,而且每次检测,必须有质控样品或者标准物质同时测定,以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对质控样品和标准物质测定结果偏差较大的,要重新检测以确保样品测定的准确性。
每组样品的1/5,要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如果加标回收率小于70%,则需要重新测定。
3.3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
在样品采集质量控制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深入到现场,进行合理的踏勘,审查采样点设置,并且需要对采样时段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两者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并且需要按照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采样方案。在采集样品过程中,必须要预防污染情况繁盛,同时做好记录和保管工作。
3.4样品运输、制备的质量保证
样品的化验分析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所以需要将样品贮存并运输至实验室。而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要避免样品出现污染的现象。若样品无法在第一时间运输至实验室,需进行合理贮存。而针对样品的制备,具体程序包括样品风干—粗磨—细磨—分装等步骤。要想进一步保证与控制样品质量,实验室需分别设立磨样室与风干室。在样品分装期间应使用清洁消毒后的工具,避免在分装过程中出现污染,分装袋可以选用具塞无色聚乙烯塑料瓶、具塞磨口玻璃瓶、特制牛皮纸袋等。等到样品制备完毕,管理人员需与制样者进行细致核对,并在交接单上签字确认。需注意,制样过程中必须保持土壤与土壤标签放在一起,针对具备挥发性、半挥发性的有机物,需结合具体情况利用特定方式进行新鲜样的分析。
4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在开展土壤环境监测中,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整体应用,在监测环境以及土壤时,应可以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将不同地区所监测到的土壤环境数据直接传递到数据处理中心,这种方式对于土壤环境监测人员而言十分必要。它可以对已经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该土壤中存在哪些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对不同地区的土壤参数进行掌控,掌握该地区并没有出现土壤污染时的数据,根据数据对比能有效地发现该地区现阶段所存在的土壤环境问题是什么,进而进行在线控制以及在线检测,提出在线对策,让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已提出的对策进行工作的开展。生物技术也是当前我国在开展土壤环境监测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在实际处理时其处理效果更好,但是所需要消耗到的经济成本也越多,特别是在现阶段土壤环境监测中,利用生物技术,比如说生物芯片技术、PCR技术等都可以有效的在土壤监测方面带来比起传统技术更好的结果,但是在应用这些技术时,也需要考虑到经济消耗。水平定向钻井技术也同样是土壤监测中常用常使用的技术之一,在使用水平定向钻井技术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土壤在实际监测时所使用的监测方式不同,但是如果全部使用生物技术或者其他技术,经常会出现经济消耗过高的问题。然而水平定向钻井技术由于其自身成本低并且检测效果较好这一系列特点,在我国应用的频率最高,也能够检测出土壤环境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结束语
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对监测人员的工作技能要求较高,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做好调研,并对监测的基础点位进行科学布设。而实现科学布设的重要前提之一即重视采用恰当的布设方式。在结束布点工作之后,工作人员还要注重对布点情况进行核验与调整,确保能够实现全部监测点位的优化,在保证布点质量的基础上控制布点工作成本,实现效益的全面保障。
参考文献
[1]罗晓艳.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9,31(10):151-152.
[2]董莹,王伟平,杜源凯.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思路与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8):125-126.
[3]高飞鹏.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09):147-148.
[4]赵鑫.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监测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09):174-175.
[5]李国刚.中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续)[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0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