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对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患儿急救效果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PDCA循环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家长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实施PDCA循环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急救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可显著提升对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效果,减轻或消除患儿家长产生的不良情绪,提升家长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PDCA循环;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效果;家长满意度
Effects of grad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mental stat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DCA cycle on the first-aid effect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arents in emergency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Methods: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120 children with hyperfebrile convulsio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60) and control group (n = 60). The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DCA circular nursing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The changes of first aid effect,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After PDCA cycl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first aid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scores of parents'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 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PDCA circul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mergency effect of emergency children with hyperfebrile convulsion,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bad emotion caused by parents, and improve parents' satisfact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use.
【Key words】: PDCA circulation; emergency; febrile convulsion in children; first aid effect; parents' satisfaction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儿科急症之一,常出于3个月~3岁儿童,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绀、高热、呼吸节律不齐[1]。不及时的治疗和不正确的护理都会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小儿高热惊厥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受到感染,从而引发高热后出现惊厥,通常发于高热后12小时内[3]。患儿发生惊厥时临床多表现为双眼上翻、发绀,全身抽搐,意识丧失等多种症状,惊厥时间过长或反复发作会导致患儿大脑缺氧损害脑细胞,殃及患儿生命,还有概率造成缺氧性脑损伤,留下严重的后遗症[4]。在高热状态下,患儿生理、心理等变化会对急救治疗造成影响,因此对患儿实施有效地急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有关研究表明[5],PDCA循环管理干预对患儿急救预防控制管理具有显著效果,能有效提高对患儿的急救效果,有利于提高其家长满意度。因此,本研究将探讨PDCA循环管理干预对急诊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效果、家长满意度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呈现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小儿高热惊厥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4个月至3岁,平均(1.71±1.49)岁;体温39~40℃。对照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个月至3岁,平均(1.55±1.22)岁;体温38.5~4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体温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检查符合我院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标准并确诊;患儿年龄≤6岁;体温≥38.5℃;首次发病,无脑部创伤;可伴随有呼吸、消化系统等急性感染;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意参与。
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肾等内脏功能障碍。
1.3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降温,监测体温:松解患儿胸前衣领及腰带,如患儿出现面色青紫、呼吸暂停等情况时,立即进行面罩给养呼吸或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倒吸,使用吸引器清除患儿口鼻部位及呼吸道分泌物。及时准确地使用止惊药,密切观察患儿的抽搐情况及呼吸频率;(2)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神志的恢复情况、瞳孔、体温、脉搏、血压、血氧的变化,有无呕吐、皮疹的颜色、口腔的特殊气味等;(3)加强营养:多喝水,有呕吐或进食困难的患儿可采用静脉补液的方式。合理膳食,纠正患儿偏食、厌食等不良习惯,避免积食;(4)病床单位整洁:减少不良刺激,各种治疗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病房环境保持安静整洁,减少噪音。注意患儿安全,需要时增加床挡,避免发生坠床。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实行PDCA循环干预,根据患者病情及诊疗进程的不同,给予分阶段的护理措施。具有措施如下:
1.3.1 PDCA循环管理[6]
1.3.1.1 计划(P)
成立PDCA护理小组,由本科室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6名组成,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并制定计划,主管护师和护师负责具体实施。小组成员需具备一定的资历及护理经验,定期进行PDCA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与考核,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组员详细了解患儿及家长需求,寻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病情康复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家属和患儿的询问和观察,获得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生活习惯、家庭条件、心理问题、疾病认知等资料,结合疾病特点,制订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
1.3.1.2 执行(D)
(1)通气:在患儿急性发作后,医护人员迅速把患儿安置在常温环境中,松解患儿的衣物、裤带,使患儿平卧位头偏一侧或侧卧位,清除口腔、鼻腔、咽喉分泌物,防止误吸窒息。患儿使用面罩吸氧,通过吸氧让脑细胞的低氧状态得到恢复,减轻对脑细胞的损害,防止发生脑水肿现象。若患儿屏气时间长、发绀严重,则使用简单呼吸器[7],解决其呼吸问题,恢复正常通气。
(2)止惊: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关键是让患儿短时间内减少惊厥次数或停止惊厥。当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应立即给患儿使用药物止惊镇静,尽量使用留置针以防止患儿抽搐而导致针头滑落[8]。
(3)降温:采用药物降温,口服布洛芬,持续高热时可采用地塞米松。全天观察患儿的体温情况,测量其体温、呼吸,观察脸色。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急救准备措施;患儿降温时容易大量出汗,需及时擦汗及更换衣服、被子,防止着凉;体温过高时患儿体液口水减少容易引发口腔内细菌繁殖、食物残渣发酵,容易出现各种口腔疾病,需要给患儿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其口腔清洁;患儿卧床休息中,为其多补充营养和水分,有利于将毒素排出体外[9]。
(4)病情变化:患儿降温后,严密观察患儿的意识、呼吸等体征变化,记录患儿症状及惊厥时间次数,惊厥通常发生于体温骤升时,患儿由惊叫、多汗症状变为抽搐症状,因此,需要严格测量并记录患儿的体温,发生惊厥后,需严格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患儿有无出现消化道呕吐、腹泻症状及皮疹等皮肤症状。加强巡视,严格交班,降温时感觉患儿状况特殊需密切观察,24小时监测患儿体温变化,发现温度再次升高要及时降温;反复惊厥不止时要注意观察有无休克与呼吸衰竭的征兆,及时通知医师以便抢救。
(5)安全管理:患儿惊厥出现时,容易发生坠床、碰伤、损伤的风险,应加强安全护理,护理人员24小时换班监视;为避免舌咬伤,给其口腔放置牙垫,惊厥程度极为严重时需采用约束带进行保护;做好患儿心理护理,稳定家长情绪,使其对患儿的康复保持良好的情绪,加强护理质量;室内保持常温,营造安静、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室内光线不宜过强,避免惊厥复发。待患儿清醒后,组员指导家长正确的喂食方法,给予流食,如牛奶、米汤等,以防发生意外;昏迷不醒者,通过插胃管鼻饲。
(6)预防:通过对婴幼儿增加体格训练,增强婴幼儿体质同时提高其抗病能力。
(7)健康教育:急救过程最后,组员通过娴熟护理、认真负责的态度取得患儿家属信任与配合,通过抚触、交谈、陪同患儿看动画片、图书等转移注意力,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好感,配合工作顺利进行。向其家长详细讲解高热惊厥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危害、治疗方法等,加强健康宣教,缓解家属焦躁、紧张、担忧情绪。
1.3.1.3 检查(C)
护士长负责PDCA实施后效果检查,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缺点,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定期检查护理效果,及时纠正问题所在,改善护理质量,避免发生意外。对小组成员护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让成员能按要求处理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1.3.1.4 处理(A)
小组成员定期集中开会,提出改进意见,探讨护理工作实施情况,检查并核实方案实施的情况和效果,记录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点、错误。总结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后制定护理对策,进入下一轮循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10]。
1.4 观察指标
(1)采用自制量表对对两组患儿急救效果进行比较,包括急救、退热、惊厥消失、住院时间4项内容。
(2)对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包括舌咬伤、跌伤、骨折、吸入性肺炎4项内容,其中①舌咬伤主要是与患儿惊厥中来院途中是否给予正确护理有关;②跌伤主要是与患儿惊厥中是否进行安全护理有关;④骨折主要是与患儿发生惊厥时是否强力按压或扭曲患儿抽搐痉挛的肢体;⑤吸入性肺炎主要是与患儿口腔不洁或是体位不当、未及时吸痰等情况有关。
(3)采用小组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家长满意度进行比较,包括服务态度、业务水平、应急能力、护理流程、心理护理5项内容,80分>分数≤100分为十分满意,60分>分数≤80分为满意,分数≤60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干预后急救效果情况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观察组患儿的急救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png)
2.3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情况
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家长(P<0.05),详见表3。
.png)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常发于三个月至3岁儿童,因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善,抑制能力差,常出现兴奋性冲动,神经元群过度放电,表现为丧失意识、面色青紫、大小便失禁等[11-12]。小儿体温上升至 38.5 ℃以上时[13],惊厥发生概率较大,若急救处理不当,患儿惊厥将延长时间,增加惊厥次数,加重其脑部损害,给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传统的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治疗和护理只注重挽救患儿的生命安全,往往忽视患儿预后康复、病状复发、家长的的健康教育等情况[14]。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15],常规的护理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但护理人员缺乏针对性和变通性,缺乏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患儿预后效果不明显,复发率较高,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研究表明[16],高热惊厥容易引发患儿缺氧性脑损伤,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高热惊厥的急救措施,熟练配合医生的急救,快速进行有效的抢救治疗和高质量的预后护理,才能有效提高患儿生存机率,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为了提高患儿治疗效果、预后及护理质量,护理管理模式是有必要的。根据有关研究表明[17],PDCA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循环管理干预,适用于一切管理活动。
本研究将PDCA循环护理管理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和临床护理中,该模式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循环质量控制的方式[18],其细节量化、环节监控的特点对提升护理质量有着巨大影响,实施过程中对计划方案进行统一系统评价,根据患儿状况反馈的结果设定措施、改善措施,使之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使护理质量可持续改进。有研究表明[19],将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中,对其护理质量的提升有的积极意义,该研究将PDCAA模式应用于小儿肺炎的护理管理,有效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住院时间也大大减少,显著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20]。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PDCA循环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急救效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研究结果表明,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儿治疗效果和急救效果,而且还能显著提升其预后状况,减少其复发率。根据有关研究表明,PDCA循环护理管理具有针对性和整体性,既能提高患儿急救效果和预后效果,同时还能弥补护理人员的缺失,更加深入了解患儿的病情,促进护理质量提升[21]。
综上所述,PDCA循环护理管理可显著提升患儿的急救效果,改善其治疗依从性,加强护理质量,减轻家长产生的不良情绪,提升其满意度和健康知识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YGorabi V S, Nikkhoo B, Faraji O. Hypercalciuria and febrile convulsion in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J]. Kor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8, 61(4):129-131.
[2]李娟, 王丹, 王艳,等. 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8):107-109.
[3]王翠玲. 热性惊厥的研究进展及合理用药[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 45(3):18-21.
[4]庄小美, 李萍, 仇雪. 循证护理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价值评价[J]. 贵州医药, 2017, 41(10):1118-1119.
[5]黄强, 卢铨广. PDCA循环在临床急救药品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 北方药学, 2016(1):147-147.
[6]李玲, 郑化为, 葛梅,等. PDCA循环管理法在改善医院ICU护理缺陷中的作用[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5(12):2166-2168.
[7]刘明.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治疗分析[J]. 当代医学, 2017, 23(2):74-75.
[8]刘兰花,郭银娟,张晓莹. 小儿高热惊厥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J]. 海南医学, 2018(16):2361-2363.
[9]李海燕, 梅璐璐, 王丹丹.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应用以降温急救护理为基础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38(4):533-535.
[10]郑建娣, 邓娜.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的影响[J]. 光明中医, 2017, 32(18):2713-2715.
[11]Byeon J H, Kim G H, Eun B L.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Recurrence of Febrile Seizures in Korean Children Based on National Registry Data:[J].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 2018, 14(1):43-47.
[12]王翠玲. 热性惊厥的研究进展及合理用药[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 45(3):18-21.
[13]王庆. 高热患儿发生热性惊厥的影响因素及针对性护理对策[J]. 山西医药杂志, 2017, 46(23):2960-2961.
[14]李玉洁, 侯静. 地西泮对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预防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8):1781-1784.
[15]许男, 陈莹, 刘蕊, 等. 我国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临床现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 12(5):480-483.
[16]陈华明, 张鸿.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S4):409-410.
[17]程群, 官龙建. PDCA循环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2):305-307.
[18]李清香, 陈海燕, 李松兴. PDCA循环管理在病案首页质量监控的应用[J]. 中国处方药, 2019, 17(04):40-42.
[19]王小燕, 郏晓君, 项邵丹. PDCA循环管理对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的效果[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3):151-152.
[20]傅金秀, 夏玲伟. 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应用效果[J]. 中国医刊, 2018, 53(6):662-664.
[21]顾建丽, 王娟, 王耀曼.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医养结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 河北医学, 2017, 23(10):1747-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