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7期   作者:龚妙
[导读] 探究并评价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究并评价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急诊抢救室通过转运完成手术、介入治疗、CT与MRI检查的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47例)和对照组(n=4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院内转运方法及流程,观察组采取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比较分析2组患者院内转运耗时情况、转运途中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通过转运完成CT/MRI检查(25.68±2.75)min、CT检查后至专科病房(30.90±2.38)min、及转入专科病房(19.89±2.13)min或介入室(16.10±1.94)min耗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3.49±3.82)min、(37.11±3.42)min、(25.61±2.07)min、(19.95±2.03)min(P<0.01);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转运设备、组织管理、病情变化、导管/管路、液体/药物等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91%(P<0.05)。结论 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过程,可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提升院内转运效率,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院内转运安全。
        【关键词】标准化分级转运模式;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效果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tandardized grading in-hospital transport mode in the safe transport of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hods The study selected 94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our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December 2018 to December 2019 who had completed surg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T and MRI examinations through transfer, and divided them into observ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Group (n = 47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n = 47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in-hospital transport methods and procedur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a standardized and graded in-hospital transport mode, and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time-consuming in-hospital transport and the incidence of various adverse events in transi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completed CT / MRI examination (25.68 ± 2.75) min by transfer, after the CT examination to the specialized ward (30.90 ± 2.38) min, and         transferred to the specialized ward (19.89 ± 2.13) min or intervention room (16.10 ± 1.94) min The time-consuming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33.49 ± 3.82) min, (37.11 ± 3.42) min, (25.61 ± 2.07) min, (19.95 ± 2.03) min (P <0.01)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various adverse events such as tissue management, disease changes, catheters / lines, fluids / medicines, etc. was 6.38%,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31.91%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ed and graded in-hospital transport mode is applied to the safe transport process of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hich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in-hospital transport time, improve the in-hospital transport efficiency, and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enhance the in-hospital transport safety.
        【Key words】Standardized grading in-hospital transport mode;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afe in-hospital transport; effect evaluation


急诊科属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入院救治的第一个场所,伴随我国卒中、胸痛中心构建及使用,越来越多急诊危重症患者需借助院内转运获取明确诊断和更好治疗目标。院内转运即二次转运,是将病情危重、波动迅速、需依赖生命支持手段、高转运难度的急诊患者置于移动环境状态,存在诸多影响病情变化因素。研究指出,平均每100例急危重症患者中有44例需深入检查或进一步治疗,另外,有文献提到急诊危重症转运过程受人员、设备或拔管、呼吸骤停等突发事件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率范围36%-42%,尽管现阶段国内外医疗机构尝试多种二次转运新模式, 但有关安全高效二次转运模式的大样本研究仍十分少见。鉴于此,本研究将我院制定的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效果较为显著。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急诊抢救室通过转运完成手术、介入治疗、CT与MRI检查的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47例)和对照组(n=47例)。对照组:女21例,男26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6.28±7.42)岁;疾病种类:脑梗死8例, 颅脑外伤6例, 脑血管意外10例, 重症肺炎12例, 心肌梗死11例。观察组:女22例,男25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6.15±7.09)岁;疾病种类:脑梗死9例, 颅脑外伤6例, 脑血管意外11例, 重症肺炎11例, 心肌梗死1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具有可比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纳入标准:①患急性脑梗死、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重症肺炎、心肌梗死等中一种或多种疾病患者;②年龄≥18岁;③均需进行转运完成手术、介入治疗、CT与MRI检查者;④患者和家属自愿参与本次调查;⑤经抢救后均无死亡危险。排除标准:①就诊时死亡者;②入院时已处于休克状况;③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④合并造血系统或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⑤急救过程出现死亡或其他原因退出;⑥资料不齐全。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院内转运方法及流程。由急诊科医护人员依据临床经验及病情制定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规范、转运设备及药物等,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培训。转运前:责任护士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管道、用药状况,依据经验明确转运人员需准备物品并及时与医生、相关科室、患者家属沟通获取同意后转运。转运过程:密切监测病情、管道等,分工明确并时刻做好应急准备。转运后:再次评估病情及管道情况。
观察组采取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该方案建立与实施内容如下:(1)识别转运风险点,循证安全转运策略。由急诊科组间专业危重症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团队,健全组织架构、明确职责,依据《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9)》和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专家共识,分析我院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转运患者记录(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转运起止时间、病情评估、转运人员配置、转运设备准备、转运流程优化等),分析总结出存在主要问题:①转运人员能力与病情严重度不匹配;②转运、检查过程无效等候时间过长;③有效供氧等在转运途中无安全保障;④转运设备或监护仪器异常等。针对上述问题,管理团队经循证、头脑风暴制定相应标准化分级转院方案,分别从急诊危重症转运量、病情分级标准、转运人员配备、转运设备及药物配备标准等方面讨论总结并编制标准化分级转运表1。(2)建立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流程。包括:评估患者:依据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呼吸、循环支持、主要临床问题5方面标准化评估病情分级;沟通解释:责任医护人员尽快与家属沟通,提醒转运必要性、风险性,获取家属知情同意,同时转运责任人与专科病房、检查科室、介入室沟通,尽量缩短预计转运时间。转运内部协调沟通:明确各自转运职责。具体流程与内容见表1。


   (2)设置转运准备配备标准。急诊科依据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结果做好转运人员、转运设备药物和患者的准备,具体标准见“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分级标准、转运人员配备标准、转运设备及药物配备标准量表2”,做好涉及科室床位接收准备,二次评估患者后由转运负责人协调配合进行院内转运。



(3)突发事件应对及控制。转运途中若出现病情急剧加重,则采取如下原则:Ⅰ级:就地抢救;Ⅱ级:初步处理至病情平稳可继续转运,否则尽快返回病室抢救;Ⅲ级:尽快返回病室处理。
(4)培训与具体实施。培训人员:急诊科所有医护人员、相关科室负责人及骨干成员。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个案讨论、情景演练等。培训内容:病情分级标准等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专业知识、转运人员配备标准、转运设备及药物配备标准、各层级人员分工及职责、转运涉及科室配合要点、途中监测重点及风险预测、转运常见问题、应急处理等。培训时间:6个月。依据标准化分级转运表评估结果确定转运人员、时间及物资等准备。
(5)质量控制。标准化分级转运组员每周对转运表使用及实际情况跟踪检查,每月专人汇总分级院内转运记录情况、符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每季度分析组织成员分析存在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实施持续标准化质量改进。
1.3观察指标
(1)对比评估2组患者转运耗时。将所有纳入急诊危重症患者分为转运完成CT/MRI检查(患者自急诊室离床起始至完成检查返回急诊科病床为止)、CT检查后至专科病房(患者自CT检查结束起至到达接收科室病床)、转入专科病房或介入室(患者自急诊室离床起始至到达接收科室病床或介入室)4部分。转运耗时记录精确至“min”。
(2)对比评估2组患者转运途中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14-15]:统计包括转运设备(如:设备故障、电量不足,供氧装置开关未打开、气体耗尽等)、组织管理(如:沟通、准备不足导致的转运延误或中止,患者物品缺失、遗漏)、病情变化(如:SpO2<90%超过5 min、新发心律失常,意识不清,气道阻塞或心跳呼吸骤停)、导管/管路(如:各类导管/管路脱出、阻塞及意外拔除等)、液体/药物(如:余量不足等)等共5个方面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并计算总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或采取描述。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患者院内转运耗时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转运完成CT/MRI检查(25.68±2.75)min、CT检查后至专科病房(30.90±2.38)min、及转入专科病房(19.89±2.13)min或介入室(16.10±1.94)min耗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3.49±3.82)min、(37.11±3.42)min、(25.61±2.07)min、(19.95±2.03)min(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2组患者转运途中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转运设备、组织管理、病情变化、导管/管路、液体/药物等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3.1 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实施分级护理,合理配置转运人力、物力,提高院内转运效率
分级转运指预先评估患者病情,依据评分结果采取针对性分级转运办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实施分级护理后,观察组患者通过转运完成CT/MRI检查、CT检查后至专科病房、及转入专科病房或介入室耗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方案可缩短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间,提升院内转运效率,这与岳磊于、高健等研究结果类似。分析原因: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转运时长与患者病情、转运人员配合默契度、转运路径及检查与接收科室配合度密切关联。本次研究纳入所有涉及科室负责人构成转运管理团队,重视思想、行动上院内转运工作,确保如:患者转运前2 min直达电梯负责人员提前就位、CT 检查启动预先联系,保证多部门协作畅通无阻等事项,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另外,依据院内转运时间标准化分级转运量表制定相应转运时间,设定Ⅰ级患者转运时间≥20min; Ⅱ级10~20min;Ⅲ级<10min,使所有医护人员合理科学安排转运路径、时间,保障各环节紧密衔接、短时间完成转运工作。
3.2 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内容细化量化,充分发挥多部门协调作用,确保院内转运安全
应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干预内容方案后观察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转运途中转运设备、组织管理、病情变化、导管/管路、液体/药物等)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极大降低院内转运风险,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传统无循证院内转运标准,医护人员仅凭临床经验预先准备转运设备、药物,而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以清单或表格形式呈现不同患者病情分级、转运人员配备、转运设备及药物配备标准,明确医、护、工在不同层级医护人员护送转运角色作用,确保参与转运有序进行。同时,将危重症患者分级转运标准内容进行细化并量化,直观反映生命体征、意识、呼吸支持、循环支持以及临床主要问题等5方面分级,有效规避传统式、经验式评估,在转运时间可控范围内,获取转运人员及时处理,确保转运安全。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指出 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过程,可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提升院内转运效率,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院内转运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咏梅,杨楠,李玮.分级转运模式对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04):388-390.
[2]李伟,种艳秋.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0,41(01):41-43.
[3]王明明,邹圣强,郭凡.多功能床垫的设计及在急诊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3):157-159.
[4]李旭蓉,杨强,程林英,毕淑珍,陈锦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9,36(06):928-929.
[5]蔡丰林,叶卫国,朱明丽.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管理[J].护理与康复,2019,18(12):75-78.
[6]李文静,蓝侦舰.专科医院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内转运的护理管理[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9,7(12):692-693.
[7]王宁欢,龚露露,王梦岚.JCI标准下儿科危重症院内安全转运的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3):192-193.
[8]卢玲,何喜军.院内转运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危险因素[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2):143-146.
[9]吉云兰,郁红霞,周水鑫,倪花,严海霞,龚瑜.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在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9,18(11):43-48.
[10]崔玉顺,姜崇丽,齐海峰.PDCA专项小组活动在412例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观察[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9,42(03):211-212.
[11]白艳花.基于病情分级的急诊服务标准制定与急救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7):142-144.
[12]曾凤兰,王志良,张倩.模块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管理中应用及成效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9,24(04):392-394.
[13]岳磊于,石贞仙.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ICU病人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12):2024-2028.
[14]周云,汤雁晓.优化院内转运流程对急诊危重患者预后及护理安全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9,41(09):1193-1195.
[15]刘晓颖,高健,史冬雷.急危重症患者标准化院内分级转运体系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03):394-400.
[16]岳磊于. 急诊ICU患者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降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8.
[17]高健,华小雪,徐军.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7,3(05):257-261.
[18]石淑玲.整体理念护理程序对提高接诊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07):147-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