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析对癌症患者在治疗中应用护理干预后对其术后康复的影响价值及其家属的情绪影响效果。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择期日期为2019年3月-2020年4月,在计算机辅助下将患者均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心理干预,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癌症患者术后康复及家属情绪的影响价值。结果: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干预后在术后生活质量上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更具优越性(P<0.05);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情绪状况相较与对照组患者更具优越性(P<0.05)。结论:为患有癌症患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应用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保障,对于患者术后康复有着积极影响,同时对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有着良好改善,值得推广。
【关键词】癌症;家属;负面情绪;术后康复
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环境的不断恶化,癌症患者患病率逐年提升,患病者常以肿块、疼痛、溃疡为主要表现形式,该疾病属于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在临床学中主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由于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不足,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手术治疗往往存在抗拒心理,难以积极配合到治疗中来,对于手术的治疗有效有着不良阻碍。有鉴于此,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宫颈癌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效果令人满意,现将报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择期日期为2019年3月-2020年4月,在计算机辅助下将患者均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在42-87岁间,平均为(71.54±5.84)岁。为确保组间基线数据并不会影响后续研究所得数据的公正性,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所得患者年龄等基线数据检验后提示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遵循医嘱给予对应护理方案,密切观察病情,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在发现存在不适症状或者并发症后立即进行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应用心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在患者办理住院时,护理人员为患者以及家属以癌症疾病的基础知识、治疗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宣教,通过宣教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②环境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将病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进行调节,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环境。③改进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时应以亲切的语气对待,由于患者与家属们的文化程度具有差异,护理人员在沟通时应尽量避免应用医学术语,而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如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病情有所疑问,护理人员应积极耐心为患者进行解答。④情绪护理。患者及其家属在住院期间对于治疗有相关疑问,护理人员应耐心为其解惑,如患者优不良情绪出现,护理人员可通过成功治疗案例为患者进行宣教,以此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1.3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应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1]对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每项满分为25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越好。
家属情绪: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2]对患者家属情绪进行评估,两个评估表满分均为100分,评估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家属内心情绪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生活质量情况
在接受对应护理方案后,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干预后在术后生活质量上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更具优越性(P<0.05),请见下表1。
.png)
3讨论
癌症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其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带来沉重负担,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认知水平不足,对于医师的治疗往往存在消极对待现象,这严重影响治疗方案对于疾病的控制效果,不利于患者疾病康复。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心理干预,从知识、情绪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从而积极配合到医师的治疗中。本次研究通过为胃癌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心理护理干预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癌症疾病患者群体中。
综上所述,为患有癌症患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应用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保障,对于患者术后康复有着积极影响,同时对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有着良好改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许丽萍.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对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9):1264-1267.
[2]范青风.ERAS理念在胃癌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20,34(8):1453-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