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所接收的89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手术治疗经验。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确定具体手术方式,89例患者实施改良乳突根治术34例、开放式鼓室成形术55例。观察记录术后6个月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结果、听力改善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患者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听力明显提高患者共65例占73.03%,其余24例患者听力改善效果不明显占26.97%;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7例,其中眩晕3例、耳鼓膜再穿孔2例,创口感染1例,面瘫1例,发生率为7.88%。结论:针对患者不同疾病类型及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手术方式来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快速清除中耳病变,阻止其引发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还可有效改善患者听力,促进了患者康复进程。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听力改善;并发症
0引言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病变最轻,对人体危害不大,而坏死型和胆脂瘤型比较严重,尤其是胆脂瘤型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有时能危及生命。本文对我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9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所接收的89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例,女性34例,年龄19岁-68岁,平均年龄为38.5岁。病程1-40年,平均病程13.8年。本组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有耳流脓和听力下降的病史,经耳镜检查提示鼓膜松弛部充血,肿胀、有脓性分泌物,乳突部有轻微压痛,并且均经常规声阻抗检查、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咽鼓管功能检查和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显示有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胆脂瘤形成及听骨链不同程度的破坏,89例患者均符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诊断。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术前所有患者均常规行颞部CT以确诊及分型,同时予以耳内镜、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咽骨功能检测及气导骨差等检查,根据病变部位和咽鼓管情况制定手术计划。本组89例患者实施改良乳突根治术34例、开放式鼓室成形术55例。
1.2.2改良乳突根治术
对于听骨链未完全破坏的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患者采取改良乳突根治术,给予强化麻醉和局麻,首先将病变的组织切除,并且彻底清理病灶,术腔满意后用鼓室成形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改善患者听力。在麻醉状态下选择耳后切口分别将乳突气房、鼓窦和上鼓室进行开放,并将该处周围的病变组织依次进行清除,设置引流管,进行咽鼓管通畅程度的探查,如果患者的听骨链尚未完全损坏,有保留价值的尽可能保留外耳道骨壁与残余听骨链。根据鼓室探查情况,进行鼓室成型术,在显微镜下清除肉芽组织,对外耳道皮瓣进行剥离,建立鼓膜移植床,将颞肌筋膜植入,修补鼓膜即告完成,然后堵塞术腔,缝合切口,加压包扎。
1.2.3开放式鼓室成形术
对于骨疡型、胆脂瘤型听骨链完全损坏的患者应在麻醉成功后对患者实施开放式鼓室成形术。选择耳后部位切口入路实施手术,常规根治乳突,对乳突轮廓化,分别将鼓窦、上鼓室与面神经隐窝进行开放,对面神经嵴磨低,使外侧段略高于鼓乳缝、与外耳道底平行,内侧段略高于水平半规管隆突及砧骨窝,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同时,设置引流管以排出渗液,进行咽鼓管通畅程度的探查,这类患者听骨链完全损坏或者肉芽包裹,手术时应将耳道后上壁骨质适当磨除,以方便进行上鼓室和后鼓室的探查,根据鼓室探查情况,进行鼓室成型术,接下来的手术具体操作与改良乳突根治术相同。
1.3 疗效判断标准
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结果、听力改善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听力提高:术后较术前提高>10dBHL;听力无改善:术后较术前提高<10dBHL或者较术前降低。
1.4 统计学分析
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 SPSS16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即±S)表示,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术前、术后比较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将本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纯音测听 语言频率气导听阈结果进行比较,判定患者听力改善情况。89例患者手术前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平均值为51.38±88.62dBHL,手术后6个月为41.25±7.39dBHL,t检验值4.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听力明显提高患者共65例,占73.03%,其余24例患者听力无改善,占26.97%;χ2检验值27.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7例,其中有眩晕、恶心的症状,但无呕吐情况3例、耳鼓膜再穿孔2例,创口感染1例,面瘫1例,发生率为7.88%,均经积极给予治疗得以缓解。
3讨论
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绿脓假单胞菌等致病菌引起。农村发病率远远高于城市,经及时治疗可以治愈,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自身抵抗力低下、病原菌毒力较强等原因,炎症迁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其中单纯型病变较轻,又称非危险性中耳炎,而骨疡型和胆脂瘤型比较严重,尤其是胆脂瘤型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如炎症扩展可发 生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甚至能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而言,及时正确的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手术治疗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手术治疗的根本原则是完全清除病灶部位的病变组织,特别要把具有新生能力的肉芽组织彻底清除,以消除复发概率较高的解剖结构,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外耳道和中耳的生理结构和听觉功能,达到尽可能地恢复患者听觉的目的。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最重 要的是应根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病变类型、病灶部位、咽鼓管功能情况来选择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由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其慢性病程的特点,对正常的组织结构破坏较为明显,并且增生的肉芽组织与坏死组织包绕,给治疗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加上耳内局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手术操作上比较困难。[2]
如何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灶得以清除的同时,保存和提高听力,成为许多耳鼻咽喉科医师关心的课题。我们耳鼻咽喉 科临床工作者应积极总结手术经验,尽力提高手术操作水平,手术时一定要细心谨慎,对内耳的解剖关系熟记于心,术中仔细操作,注意避免因用力撕脱和牵拉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每进行一步操作均应彻底止血。刘奔研究报道在手术过程如果乳突轮廓化及磨开面神经隐窝所用时间较长、切除病变范围过大、电钻噪声或重建听骨链引起镣骨底板过多活动等均可导致骨导听力的下降[3]。因此我们手术时要选取高效率的电钻、简化术式以及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能减少过度手术,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防护内耳损伤,保护并提高听力。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还包括有病变类型、手术方式、听骨链的处理、电钻噪声、咽鼓管功能、听骨链成形材料、耳硬化症及迷路疹管的处理等因素。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各种影响听力的因素将不断地 被发现,相信不久会有更多、更高端、更先进的技术和器械被应用于手术当中,更有利于我们术中操作以及术后患者的听力恢复,使患者听力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彭春红.人性化护理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中的价值体会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17(23):151.
[2]高士杰.5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6(11):28-29.
[3]刘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开放性鼓室成形术对听力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