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和管理在脑卒中患者延伸服务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7期   作者:王明霞
[导读] 探讨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在脑卒中患者延伸服务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在脑卒中患者延伸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12月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宣教及电话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信移动平台提供延伸服务,实施微课教学和管理。结果 出院6个月,观察组运动功能痊愈14例,显效24例,总有效率为63.33%;对照组运动功能痊愈9例,显效13例,总有效率为36.67%(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MBI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3,Z=-2.752,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以及生理功能、肢体功能、饮食摄入、自我护理维度各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实施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和管理,可以改善脑卒中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延伸院内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运动;微课教学;延伸护理

        脑卒中是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是导致成人残疾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发病后患者多遗留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其中伴有严重步行功能障碍约有25%[1]。研究指出,持续正确的康复治疗对减少脑卒中后遗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明显促进患者综合功能的恢复[2]。为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本研究运用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管理模式对60例脑卒中患者院外康复进行干预,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便利选样选择2019年6月~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诊断确诊为脑卒中;首次发病;存在一侧肢体功能障碍;意识清楚,具有一定沟通表达能力;本地区常住居民;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者。排除标准:有认知障碍、失语、痴呆者;既往有嗜酒、吸毒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及恶性肿瘤;盲、聋、哑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12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38~69岁,平均(56.30±10.72)岁;病因:脑梗死35例,脑出血25例;偏瘫:左侧32例,右侧28例;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9~70岁,平均(56.80±11.09)岁;病因:脑梗死30例,脑出血30例;偏瘫:左侧29例,右侧3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于出院前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包括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每月1次电话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信移动平台提供延伸服务,实施微课教学和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成立管理小组
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资深专科护士(工作年限≥5年)为主体,临床医生(中级以上职称)参与的微信平台执行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制订具体平台管理方案、审核微课内容,明确组员分工,监督延伸服务执行和随访;专科护士组织患者建档、与医生共同编制宣教微课、监督随访、系统评价及信息反馈等工作;医生与专科护士编制宣教微课,协助管理平台、处理异常情况。
1.2.2建立脑卒中疾病档案
入院时,采集脑卒中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医疗诊断、联系方式、现居住地、紧急联系人联系方式等。指导患者加入神经内科微信公众号(海安sos),微信名设为住院号及姓名,以便于管理。
1.2.3具体实施
延伸服务目标是帮助脑卒中出院患者获得康复技能和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根据文献,行为矫正所需的最短时间为6个月[3],因此本研究设定干预时间为6个月。宣教微课由科室主任指导制作,确保微课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微课长度5~10min,定期以动画短片的形式上传至微信群(每周五上午10:00),让患者定期了解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肢体运动、血压监测、饮食控制及相关注意事项。发布微课后,通知患者观看宣教微课。
1.2.4微信服务 微信全天开放,群成员相互之间通过发送相关信息互动沟通,进行经验交流,内容与脑卒中院外护理有关生活、咨询、娱乐等。每天保证一名小组管理人员在线,每周五 发放微课后,集中进行宣教,督促患者做好院外康复锻炼。
1.2.5院外随访
于出院后每月月末进行一次电话随访,随访时间约15~20min/次。随访内容包括:对患者坚持观看微课行为表示鼓励,与讨论患者病情恢复、肢体锻炼完成情况;评价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活方式和肢体锻炼的效果;解答患者在实施院外康复中出现的疑问。出院后第3个月、6个月进行2次家庭访谈,时间约40~60min/次,主要内容除了电话随访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了解宣教微课意见。
1.3 效果评价
1.3.1 运动功能 采用 Brunnstrom[4] 法,痊愈-运动功能达到6级,能够正常生活;显效-运动功能增加2级以上,基本不影响生活;有效-运动功能增加 1 级以上,影响正常生活;无效-运动功能等级增加小于1级,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总有效率等于痊愈率与显效率之和。
1.3.2 生活自理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量化评分,≥61分代表生活自理能力良好,40-60分代表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依赖,≤39分代表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依赖。
1.3.3 生活质量 采用SOLDQ量表[5]评价脑卒中患者院外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生理功能、肢体功能、饮食摄入及自我护理4个维度,共计29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总分0~100分。100分-最佳生活质量,0分-最差生活质量。得分越低,表明患者院外生活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免疫指标、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比较均采用t检验,检验后取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出院6个月,观察组运动功能痊愈14例,显效24例,总有效率为63.33%;对照组运动功能痊愈9例,显效13例,总有效率为36.6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Z=2.026,P=0.043),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MBI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3,Z=-2.752,P<0.05),见表2。

2.3两组患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出院前,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6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以及生理功能、肢体功能、饮食摄入、自我护理维度各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1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与管理对脑卒中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出院6个月,观察组运动功能康复总有效率、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研究采用的是以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肢体运动、血压监测、饮食控制为核心的微课教学,其出发点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肢体肌群张力过高发生交互抑制效应,减弱了关节对运动体位改变的保护性,中枢神经损伤引起屈伸力量不平衡,遗留各类肢体功能障碍,仅依靠院内康复锻炼效果欠佳[6]。本研究通过制作生动、简短的微课教学,并利用微信聊天工具定时传送至专业信息,扩展充实了服务形式和服务空间。其次,本研究在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微信现代化信息手段优化脑卒中院外健康服务方式,而微信群宣教持续更新、信息提醒有效弥补院外教育、监督的缺失,同时微信网络平台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定期上传有脑卒中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及重复阅读的优越性。因此,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延续性服务,符合现代信息化医疗服务发展趋势[7]。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与管理作为一系列综合护理策略,患者从预防危险因素、肢体锻炼、饮食调节获得全方位支持,科学的教育、持续监督管理,从提高相关防护知识角度着手,促使其主动采取积极配合康复锻炼,提高患者院外运功功能和生活能力。
3.2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与管理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以及生理功能、肢体功能、饮食摄入、自我护理维度各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与管理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建立微信移动平台,发布微课教学,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外管理及信息支持,充分运用医疗资源,以增强患者院外的自我应对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微信移动平台综合微课教学、信息提醒和平台发布,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和监督双重效果[8]。研究证实,多数脑卒中患者在缺乏医护监护状态下,患者会放松对自我约束[9]。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可促使患者不断提高自我康复意识,提高护理能力,从而确保院外锻炼的安全及质量。另外,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院外不能得到专业帮助,也会导致患者疏于自我照护[10],通过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除能提供持续专业的技术支持,直接改善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相关知识为外,还为医患者之间建立联系,使他们能从获得专业和情感上的支持,也能够促进患者加强院外康复锻炼,进而加快疾病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3.3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脑卒中院外护理仍有待延伸
目前,开展的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方法仍在试运行过程中,提供的微课教学内容、形式仍有待进一步拓展;本研究纳入脑卒中患者,年龄偏大,现代通讯手段掌握较困难,如能将家属纳入管理平台,将会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以确保院外康复地持续性,延伸院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实施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和管理,可以改善脑卒中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延伸院内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贡献声明;本文所有作者无相关利益冲突。
本文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文献查阅由王明霞、张云、黄小勇共同完成,论文撰写、修订由王明霞完成。

参考文献
[1]周小炫,方云华,陈善佳等.健康调查简表和脑卒中影响量表在脑卒中康复临床中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5):455-459.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4.05.012.
[2]贾书磊,方小群,冯琼等.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在社区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3):340-343.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7.03.021.
[3]胡剑华,俞力行,王艳芬等.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4):380-382.DOI:10.16821/j.cnki.hsjx.2017.04.034.
[4]张颖冬,李雪萍,林强等.脑卒中急性期规范化康复方案对患者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0):941-944.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4.10.009.
[5]马将,闫晓丽,黄洁等.集体康复模式在脑卒中二级预防及整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12):912-915.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6.12.009.
[6]吴金香,王元姣.家庭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8):1698-1700.DOI:10.16821/j.cnki.hsjx.2017.18.023.
[7]刘玲,敖莉,张丹等.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72-75.DOI:10.16821/j.cnki.hsjx.2016.01.032.
[8]吴际军,张先庚,梁小利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康复自我效能和居家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4):660-664.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8.04.035.
[9]刘萍,欧翠玲,敖友爱等.早期评估与分级管理的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及误吸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12):934-936.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7.12.013.
[10]张春慧,陈静,张振香等.家庭跟进式护理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36-1637.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3.07.067.


作者贡献声明;本文所有作者无相关利益冲突。
本文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文献查阅由王明霞、张云、黄小勇共同完成,论文撰写、修订由王明霞完成。


王明霞,江苏省南通大学海安市附属人民医院  急诊病区,联系电话:15162701128。邮箱:836073842@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