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在医院传染科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的实际效果。方法:利用随机数表法对我院传染科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对比组患者(n=50)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n=50)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人文关怀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最终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总护理满意度98%高于对比组患者护理后总护理满意度80%,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医院传染科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的实际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护理后护理满意度较高,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人文关怀护理;传染科;护理效果
由于传染科患者疾病的传染途径具有着多样化特点,并且大部分疾病传播速度较快,故当今各大医院对于传染科患者的护理难度与其他科室相比更大。当今,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大部分患者对于临床护理质量和要求有着极大变化。对于传染科来说,在对患者进行实际护理过程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对于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缓解医患关系来说意义重大[1-2]。基于此,本文对我院传染科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的实际效果进行详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利用随机数表法对我院传染科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每组患者均50例。其中对比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该组共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共有21例,年龄范围在22-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52±1.40)岁;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人文关怀护理,该组共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共有23例,年龄范围在22-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43±1.27)岁。
注:本次研究排除合并精神类疾病或语言障碍患者;排除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所有患者已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本次实验已经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认可。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比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按时查房,对患者病房进行按时消毒,做好交班工作,做好患者病房的环境管理。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人文关怀护理:
(1)创设舒适的就诊环境: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热情与患者打招呼,同时主动向患者介绍院相关设施以及病房内环境,交流过程中保持仪态和善,从而尽量消除患者内心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另外,由于传染科患者疾病较为特殊,故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病房按时通风,可适当在病房内摆放绿色植物,净化空气。
(2)健康教育: 由于大部分传染病科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述疾病相关知识,利用微信或qq等多种方式告知患者日常保持个人卫生,以此提升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
(3)隔离护理:大部分传染病科疾病均有着极强的传染性,故患者入院后其生活方式会出现极大变化,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耐心安抚患者,使用关怀性的语言与患者保持沟通,告知其隔离并非歧视,以此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总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
1.4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其中使用(±S)进行计量资料对比,结果用t检验;用[n(%)]进行计数资料两组患者护理后总满意度对比,结果用X2检验,如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总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总护理满意度98%高于对比组患者护理后总护理满意度80%,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详见表1:
.png)
3讨论
传染病在当今临床中属于一种特殊疾病,其会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以及人与动物滴之间广泛传播。在病原体中大部分均属于微生物,只有一小部分属于寄生虫,传染性较高,这对于患者来说也会存在极高的心理负担。在对传染科患者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内心陌生感,从患者角度出发给予患者会优质的护理服务,实际护理中主要是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多项护理服务,以此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3-4]。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总护理满意度98%高于对比组患者护理后总护理满意度80%,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综上所述,在医院传染科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的实际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护理后护理满意度较高,且治疗依从性得到极大提升,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侃.人文关怀护理对传染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19):173.
[2]韩高娃.人文关怀护理在传染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智慧健康,2019,5(5):88-89.
[3]胡凯梅.人文关怀护理方法对传染科护理的质量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1):108-109.
[4]李梅.人文关怀护理对传染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