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后对其用药管理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05月~2020年04月收治的12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护理组(61例):采用常规护理+用药管理加强干预方式完成疾病护理;常规组(61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完成疾病护理;就组间用药管理效果(用药知识掌握评分、用药管理水平评分以及用药依从性评分)展开对比。结果:护理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知识掌握评分、用药管理水平评分以及用药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明显(P<0.05)。结论:常规护理+用药管理加强干预方式的联合运用,可使得老年高血压患者于用药知识掌握评分、用药管理水平评分以及用药依从性评分几方面获得显著提升,最终实现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效果增强以及有效预后。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护理;用药管理加强干预;用药管理效果评分
高血压作为常见心血管疾病一种,在老年人群中呈现出发病率显著性特点,如果呈现出较差血压控制效果,则会使老年患者患有脑卒中、心脏病与血管瘤等系列病症概率显著增加,使生命安全受到进一步威胁[1]。本次研究将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探析护理干预期间用药管理加强干预方式运用可行性,以实现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效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05月~2020年04月收治的12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护理组(61例):女20例,男41例;年龄区间为61岁~88岁,平均为(72.35±3.35)岁;常规组(61例):女22例,男39例;年龄区间为62岁~89岁,平均为(72.39±3.36)岁;纳入标准:①老年高血压疾病于临床获得有效确诊;②患者血压水平均在140/90mmHg以上;排除标准:①呈现出对于此次研究不配合现象;②呈现出意识障碍以及精神疾病现象;就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完成疾病护理,就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方法、剂量、禁忌以及时间等进行讲解;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用药管理加强干预方式完成疾病护理:①于健康教育方面,需就用药方法、高血压知识、常用药物类型以及用药剂量等进行统一讲解,通过创建微信群以及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等系列方式,使患者了解以及学习力显著提升;②对于知识讲座需要积极开展,对于医护人员于社区定期进入需要进行充分组织,就高血压疾病知识积极展开系列讲座,主要体现为疾病治疗、预防以及用药方法等方面;③积极做好多方配合工作,在日常用药管理期间,就患者用药情况,要求其家属需要进行指导以及监督,并且就用药遵医嘱需严格监督;④积极做好随访教育工作,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随访期间就系列疑问需要给予科学解答,并且就系列疾病知识加以普及,通过对其用药情况加以了解,确保针对性用药管理计划能够科学完成创建,具体用药期间要求需严格依据计划展开。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管理效果评分(用药知识掌握评分、用药管理水平评分以及用药依从性评分)。
1.4 判断标准
对于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效果评定,利用模糊数字评分法于用药知识掌握评分、用药管理水平评分以及用药依从性评分几方面展开,分值越高,对应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效果越优[2]。
1.5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处理,计量资料(用药管理效果评分)行t检验,以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知识掌握评分、用药管理水平评分以及用药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明显(P<0.05),见表1。
.png)
3、讨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如自身血压水平未获得显著控制,则往往会对自身脑部以及心脏等诸多器官造成影响,期间将患者用药管理力度加强,以使其高血压用药依从性提升意义显著[3]。
具体用药管理期间,针对知识讲座、健康教育以及用药监督能够进行充分结合,从而使高血压患者对于病症状态以及用药知识等能够进行充分了解,对于用药可以严格遵医嘱,使血压获得有效控制[4]。
综上所述,常规护理+用药管理加强干预方式的联合运用,可使得老年高血压患者于用药知识掌握评分、用药管理水平评分以及用药依从性评分几方面获得显著提升,最终实现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效果增强以及有效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春花.中医养生教育护理对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14):81.
[2]徐荣宁.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急救与护理干预的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14):160.
[3]肖丽萍,尹德铭,伍惠贤,等.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伴有焦虑、抑郁心理情绪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10):20-21.
[4]揭洪霞,孙晓婷.健康教育在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13):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