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大变形隧道分合修大跨段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9期   作者:夏平
[导读] 根据成兰铁路大变形控制摸索出的经验
        摘要:根据成兰铁路大变形控制摸索出的经验——“长短结合、先短后长、分期施作”变形主动控制方法,在分合修大跨段采用长短锚杆,再结合预应力锚索,主动支护手段再次加强。结合杨家坪隧道分合修大跨段预应力锚索施工实例,叙述了铁路隧道预应力锚索施工方案,详细介绍了工艺过程,探讨了预应力锚索施工的关键技术与操作要点,提出了相关技术措施,以期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隧道;分合修大跨段;预应力锚索
        引言
        为了保证施工和运营的安全,极高风险的特长隧道在设计时设置平行导洞及单线,在隧道内单线调整为双线,需设置分合修大跨段。预应力锚索具有锚固长度大、杆体强度高、初锚力高等优点,同时不会过于依赖围岩条件,属于主动支护手段中的一种。因此,在大变形隧道的支护当中,应用预应力锚索支护技术,能够更好的维护隧道稳固安全。
        一、工程概况
        成兰铁路CLZQ-6标杨家坪隧道位于茂县土门、富顺和光明乡境内,左线全长12815m,右线长1492.363m,隧道进口DK111+220至DK112+720段长1500m为双洞单线分修隧道,
DK112+720至DK113+080段长360m为分合修大跨段,DK113+080至DK123+845段长10765m为单洞双线合修隧道,DK123+845至DK124+035段长190m为三线隧道。杨家坪隧道分合修大跨段设计为四种断面形式:C段110m、D段(b2=810cm)120m、D段(b2=890cm)110m、D段(b2=950cm)20m,均为大变形衬砌。最大开挖宽度23m,最大开挖方量338m3。
      
图1分合修大跨段D段衬砌分段平面示意图
        二、地质情况
        施工开挖揭示DK113+080~DK112+970段隧道围岩岩性为志留系中上统茂县群第一亚组(S2-3mx1)绿泥石千枚岩,泥质结构,千枚状~薄片状结构,陡倾,岩层层间结合较差,围岩岩质破碎。受区域构造影响强烈,区间褶皱较发育,围岩节理裂隙较发育~极发育,岩体较破碎~破碎,隧道开挖后围岩剥落、掉块严重,整体稳定性较差。
        三、总体施工方案
        根据施工揭示地质情况,考虑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影响,且DK112+720~DK113+080段为分合修大跨段,施工中严格遵循新奥法组织施工,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早封闭”的施工技术措施。
        以分合修大跨段D段(b2=810cm)120m(DK112+850~DK112+970)为例进行说明。该段采用双侧墙导坑法施工,采用双层超前支护(8m长φ76中管棚外插角10~12°、4.5m长φ42小导管外插角45°)+0.5m间距HW200双层钢架+锚网喷联合支护。锚杆锚索参数如下:拱部φ22组合中空锚杆,长4m,间距0.8*1.0(环*纵);边墙φ32自进式锚杆,长10m,间距0.8*1.0(环*纵);锚索:采用4束φ15.2mm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钢绞线抗拉强度不小于1860MPa,锚索长18m+外漏1.5m,锚固段长8m,张拉段10m。









       
        图2分合修大跨段D段(b2=810cm)衬砌断面及施工现场图
        四、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
        1、锚索施工方案
        第一层钢架与边墙基础连接处左右各设置两组水平锚索,锚索长18m,纵向间距1m,每侧每米各1根,钻孔孔径150mm,孔深19m。







        图3分合修大跨段D段(b2=810cm)锚索布设示意及现场施工图
        2、施工工艺流程
        锚索预应力锚索施工流程:锚索成孔→锚索制作→锚索安装→锚索注浆→锚索张拉→锚索锁定→锚头保护。
        2.1锚索钻孔
        锚索钻孔直径为150mm,钻孔必须采用干钻,不得采用水钻,应严格按设计要求的孔位及孔深钻孔,开孔偏差不大10cm;孔深实际长度偏差应不小于设计长度且不大于设计长度的1%;钻孔方向应与设计方向相一致,孔向偏差不大于1.5度。
        2.2锚索制作
        锚索制作共分锚固段制作、灌浆管制作两部分。
        2.3锚索安装
        每束锚索的规格、组合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切断钢绞线及锚索时,应采用切割机或砂轮锯,且应有可靠的对锚索降温的措施。严禁用电弧烧割。下锚时,先将锚索体的底端放入孔内,用人工依次向孔内缓慢均匀推进。
        2.4锚索注浆
        锚孔注浆采用孔底注浆法,全长粘结型锚索孔内孔内灌注M35水泥砂浆, 凝固期不小于7天,注浆压力为0.6~0.8MPa ,孔内注浆必须饱满密实,在初凝前需进行二次高压补浆,现场可根据注浆试验对注浆压力进行合理调整。
        2.5锚索张拉
        锚固段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后分两次逐级张拉锚索,张拉总控制力300KN,分两次张拉,首次张拉70%,3-5天后第二次张拉,张拉完后再次自由段注浆。锚索张拉中应对锚索伸长及受力作好记录,核实伸长与受力值是否相符。锚索张拉实际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之差不得超过±6%。
        2.6锚索锁定
        锚索锁定宜采用YJM型锚具,锚具底座项面与钻孔轴线应垂直,确保锚索张拉时千斤顶出力与锚索在同一轴线上。
        2.7锚头保护
        锚索张拉完成7d后,应对其拉力和外观进行复查,复查合格后方能切除多余的锚索,进行最后的锚固作业。锚头部分应按设计要求涂刷防腐剂。
        3、质量控制难点及对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3.1控制难点
        (1)锚索去油污
        由于钢绞线带外包PE套,锚固段是需要去除PE套并做除油处理。由于钢绞线是整圈按长度下料,将前端的锚固段8m长除套后,需要立即对黄油进行处理,确保该段钢绞线无油脂,且与后期的锚索快速编束及固定易冲突,施工困难。
        (2)锚索快速编束及紧箍环、扩张环、注浆管的安装
        锚索编束时,每根钢绞线或高强钢丝需顺直、不扭不叉、排列均匀,且锚固段每5m设置一个紧箍环、扩张环,使其成波浪状。在紧箍环及扩张环中部位置安装好2根注浆管,以满足注浆及二次补浆的需求。由于环状不固定,很难实现顺直、快速。
        (3)钢绞线与一支型钢的连接
        由于钢绞线最后是通过钢垫板(30*70*3.5cm)与一支型钢进行连接,如果按常规施工工艺,安装钢垫板时,一支型钢上已经有至少3cm厚的混凝土保护层,此时再进行连接就需要首先破除一条30*70cm喷砼槽,施工困难且不易操作。
        (4)注浆量的控制
        由于锚固段是靠近围岩侧,在锚固段与自由段的地方需要设置止浆环,但是由于注浆管直径只有φ22mm,对砂浆要求高,且怎么判断注浆是否饱满有困难。
        3.2对应采取技术措施及效果
        (1)针对难点一、二采取如下的技术措施:①在距离二衬掌子面施工约200m处的C段(比双线隧道加宽了2.7m)作为锚索加工、编束的地段,不影响交通;②、通盘考虑后,应形成破PE管、除油、编束及注浆管等固定的流水施工线,③、为此在现场进行小创新:利用废旧柴油桶对半剖开,里装柴油进行黄油清除;利用简单钢材搭设一个快速编束的简易装置。
        
       
       
       
       
       
       
       
       
       
        图4锚索黄油清除及编束施工现场图
        (2)针对难点三采取如下的技术措施:①在一支型钢喷浆封闭前,根据锚索设计位置,画出锚索钢垫板的位置;②用和锚垫板同尺寸的4mm厚薄钢板进行整体提前焊接预留,喷浆不喷,之后直接再将钢垫板焊接在之前预留钢板上。
        (3)针对难点四采取如下的技术措施:①下索时在锚固段尾部钢铰线上系一导线,并用绝缘胶布使导线分离绝缘,导线随锚索伸出孔外接在万用电表正极上,万用表负极接到孔钢铰线上,万用表调到欧姆档,当砂浆灌到锚固段尾部时,导线和钢铰线通过砂浆开成通路,万用表表针转动,即证明锚固段孔已灌满。②将计算锚固段所需砂浆和实际灌浆理进行比较来确定锚固段灌浆量。
        (4)综合技术措施: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各道工序施工人员必须经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严禁违操作。严格执行“三检”制,作好班组自检,必须作好各工序的施工记录,施工中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5)采取措施后效果:一是编束速度显著提升,二是钢绞线与一支型钢的钢垫板连接质量明显提升,三是注浆量控制效果良好,并通过了后续张拉数据得以验证,四是整体锚索施工工艺熟练掌握,和掌子面施工关系更加和谐。
        六、结语
        通过施加长锚索可以很好的达到控制岩体离层运动,增强岩体整体的支撑强度,提升岩体和支护体的整体性,遵循了“长短结合、先短后长、分期施作”变形主动控制方法,具有施工简单、安全、便捷等优点,从而达到较好的支护效果、控制岩体变形的目的。在针对高应力软岩,尤其是跨径大的软岩隧道中预应力锚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使得岩体更加稳固,为后续类似工程的施工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卢小亮.大变形隧道预应力锚索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江西建材》.2016年第5期
        [2] 肖广智:铁路隧道施工主动控制变形技术研究与实践.《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8年第7期“专家论坛”
        [3] 鲜国;印建文;成兰铁路隧道建造关键技术与实践;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年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二十届年会专刊;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