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已经被提到重要的日程,教师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创新,如此才能提升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感悟。但实施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仍然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多方面的教学实践。本文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常常采用灌输的教学形式,不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不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导致学生被动成为课堂学习中的聆听者和死记硬背者。在新的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走出单一的教学误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一、课堂导入激趣,提升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较差,而对一些新奇的事物感到有兴趣。如果语文教师采用继续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不仅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就要下功夫,将他们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课堂至上,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通常,笔者一般会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为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带领学生顺利进入到文本中。
例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导入环节,笔者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皮。具体的问题如:下雨后的道路有哪些特点?下雨后的树叶会是什么形态?如此,学生们的兴趣十足,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分享自己的看法。笔者趁势给了学生两分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见解。之后,笔者针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了评价。并指引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看看作者的笔下是怎样的雨后情景。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因为给予了学生充足的个性展现,他们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学生进行阅读的主动性也提升了,为高效的语文课堂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直观手段,丰富语文内涵
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的形象常常感兴趣,而对抽象的知识往往不容易理解。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力为学生呈现直观的教学形象,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内涵等。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为学生呈现具体的图片、视频、声效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官感受,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语文情感。
例如,在学习《司马光》一文时,笔者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呈现了动画版的《司马光》,让小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之后,让学生对司马光的个性、行为进行评价。如此,学生对司马光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初步的认知。之后,笔者让学生通过阅读的形式继续认识和分析司马光这个角色,并注意文本中有关词语的把握。如此,通过大量的直观展示,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还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文本人物的形象与特征,以及文本体现出来的人物果敢、聪明等性格。
三、提倡自主学习,提升语文效果
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小学生自身进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较差,需要语文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很多,比如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后的自主复习等。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课前的预习阶段, 笔者通常会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的形式,进行文本写作背景、写作主题和写作特色方面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身学习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圈画,还可以留在课堂互动环节与同学、老师互动等。通过让学生进行网络自学的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为高效课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当然,除了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之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比如,学了一篇文本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课下再次进行文本阅读,并让学生找出感动自己的一部分语段或人物形象,然后进行文本的拓写或进行人物的形象分析。如此,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感悟的升华,使学生领悟了文本的真正意义。
总而言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创新来展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一方面要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革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愿性。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只有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但是时代在变革,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在发生新的变化,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进行不断地创新,才能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陶玉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效率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38.
[2]唐波.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8(2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