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而生动的课堂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6期   作者:张嫦
[导读]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待开发的金库
        摘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待开发的金库,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尝试,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实效,同时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享受学习的过程,从而爱上语文。尽管教师在努力地进行创新,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良,但是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学生又能够接受多少,这种形式是否是真的有效,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总结适合学生的方法。
        关键词:高效  生动  实效  语文环境
       
        近些年,“生动”一词经常会被提起。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评价,说来容易,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还是有许多需要探究的地方。
一、精心设计导学单,将学生引入课堂。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设计一份导学单,让学生在课前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问题可以先自己琢磨,进行思考,解决不了的就记下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势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如果学生能够以最少的时间掌握,那么节约出来的课内时间,我们便可以进行更广阔的拓展和延伸。语文具有丰富的延伸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去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发挥情感的力量,培养学生与作者心灵情感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如何做好每一课的导学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这将会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所以,我觉得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教研小组成员可以一起协作,分配好工作。如此一来,不但降低了工作难度,同时还可以提高成品的质量。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入手,设计贴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思考中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二、尝试退居幕后,让学生懂学乐学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占主导地位,往往是教师说的多,学生听得多。长此以往,学生很多时候会习惯于接受知识,而忘记了思考和提高。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合作中学会探讨和提高。现如今社会,越来越讲究终身学习的概念,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说,我们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即便离开了校园,也能依然拥有学习的能力。要完成这个目标,我认为在课堂上要进行锻炼和培养。在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的过程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样的,这也是一种分享,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在探讨后得出的结论,绝对会比单一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要印象深刻。例如我在上《木兰诗》一课时,先以一段木兰代父从军的小视频导入,然后让学生思考木兰的人物形象。当然,在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完成了导学单,并进行了较为充分地预习。这个时候,学生便能够先在组内讨论,当经过合作探讨以后,学生得出结论,木兰首先是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但同时,她身上也具有女儿家的情态,她一回家便先行精致打扮,换回女儿装,跟所有女人一样,非常爱美。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总结出来的巾帼英雄形象,便更加的丰满和具体了。
三、尊重真实体验,引导学生有效互动
         “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我们所说的学生参与,不能只是形式上的,也不仅仅只是让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很多教师误以为“生动”,就是整堂课都是学生激烈的讨论,然后不管学生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教师只管按照自己设定好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是虚假的,或者说是在作秀。真正有效的互动,学生是有思考的,如果得出的结论,与传统意义上的参考答案不同,但是学生的理由相当充分,那么教师也应当予以鼓励。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鼓励学生“真阅读”,同时尊重学生的真实阅读体验,只要是在课堂中讨论得出的真实体验,我们都可以加以肯定。
四、创新活动形式,创设多样语文环境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也是听、说、读、写、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的教学,有时候不一定只是局限于课内的教学,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教研组经常会组织一系列的读书节活动,以丰富和扩充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对于个别的学生来说,语文只是记记生字词,背背文言文,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非常狭隘的。语文,同样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有一次我们举行了一次以二十四节气为专题的演讲比赛。参赛选手事先抽取一个节气,并进行准备,可以是节气由来,也可以是与之相关的活动等等。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无形当中便学习了很多知识,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常识。效果让我倍感惊喜,学生从承担任务到实行,准备过程中只是简单咨询了老师一些意见,就兴致勃勃地筹备起来。当然,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这也跟语文的学科特点密切相关。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或者“主持人”,而并不是充当一个高高在上的霸权者。教师和学生平等共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育力量。要真正贯彻新课标精神,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育者就必须摒弃灌输式的旧思想,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接纳、倾听、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在以生为主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等真正上课时,教师要学会做一个旁观者。
         新课标强调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努力尝试,推进“生动”的形式,努力创新探索,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新天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转变形式,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暴露问题,并在讨论实践中解决问题。语文是融语言训练、情感熏陶于一体的教学艺术,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乐学、好学、会学”的具有终身学习习惯的公民。

         
         参考文献:
[1]吴育华,初中语文“导学自主,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刍议[J]. 新课程(中),2016(10):99-99
[2]徐跃元,向霞威,"自主——导学"教学模式下的生动课堂——七年级语文课堂实录[J]. 课外语文,2017(2):59-59.
[3]钱君,还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堂——自主导学阅读教学模式走进高段语文课堂[J]. 启迪:教育教学版,2016(11):64-64
 [4] 刘杰,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6)
 [5] 张江,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研究 [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