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高三复习是高中学生对近三年来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的时期,也是高中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时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在参与高三复习活动时,未能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在机械识记中导致复习质量不尽如人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有效地引导高三生进行语文复习。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三复习;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都会对他们的整体成绩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教学压力的日益增大,很多高三语文老师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对学生加强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语文训练。在如此的机械训练活动参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升,甚至起到了其得其反的效果,削弱了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高三复习,我认为做好基础知识复习和复习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我会这样引导高三生进行语文复习。
一、转变态度和观念
为了有效地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质量,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习题练习,还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复习热情,使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地进入复习活动之中。就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来说,部分学生由于日常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复习不感兴趣,甚至觉得自己就算复习了,也无法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于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复习任务。还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家庭条件好,就算不学习,今后今后吃喝不愁,由此对复习活动采取消极的态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组织高三复习活动的时候,我从转变观念和态度开始,积极指导学生。
一般情况下,我首先会树立配优秀补充差的意识,对一些产生消极复习情绪的学生进行指导。如在我执教的班级有这样一名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在整个班级中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每次的总成绩在班级里排名不是很理想。在一开始,这个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短板,努力学习语文,但是经过了努力,却无法获得成效,于是在高三阶段放弃语文复习,将精力放到其他学科上。在发现了这种情况之后,我采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和这个学生就语文学习成绩进行了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学生之所以语文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没有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单纯地死记硬背。基于此,我在复习活动实施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教给他不同的学习方法,如读写结合、批注式等,驱动其在方法的辅助下,有效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其次,因为高三复习要对三年来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这一过程是较为枯燥的,一些学生在机械地复习过程中,失去了语文学习兴趣。
对此,我在组织复习活动的时候,会利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为学生们播放一些励志小短片,使学生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受到视频主人公身上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的熏陶,从而树立坚定的学习态度,积极投身复习活动,为提升复习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在组织复习活动的时候,我会立足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学生、家长和老师三者之间的联系,由老师指导学生们复习,家长鼓励学生们复习,从而使学生们投身有效的复习活动,提高复习质量。
二、指导学生语文复习
没有有效的方法作指导,学生的语文复习质量将是不尽如人意的。因此,在高三语文复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会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分析历年真题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们不同的复习方法。
因为高考语文考查的大部分内容是基础知识。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整理归纳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复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背诵课文,机械识记字词。由于高中三年来学习到的语文知识量是非常庞大的,而学生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在死记硬背中往往无法建立系统的基础知识结构,导致基础知识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所学知识直观地展示在一个框架图中,建立知识联系,建设知识结构。
比如,文言文一直是阻碍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又一大因素。万变不离其宗,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总是那些内容。对此,我在引导高三生进行文言文复习的时候,会和他们一起分析高考的考查要点,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文言文复习。而且,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建立文言文基础语言知识框架,从而打好文言文学习基础,为灵活地翻译、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一般情况下,我会结合历年的高考真题,为学生们设计极具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们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积累考试经验,为顺利地应对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高三语文复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复习学习规则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调动他们的复习积极性,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复习态度,掌握有价值的复习方法,进而提升语文复习质量,更好地迎接高考。
参考文献:
[1]王亚生.关于当下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的分析[J].华夏教师,2018(23):49-50.
[2]仇玲丽.寻求突破激活高三语文复习课堂刍论[J].成才之路,2018(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