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毋庸置疑,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从古诗词的内容来看,意象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意象的合理分析,可以对古诗词的深层内涵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为此,笔者将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意象分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诗词意象
所谓意象,主要是指经过创作主体的独特活动,赋予客观对象某种特殊情感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来说,意象就是一种寓“意”之“象”,就是用于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不难理解,意象作为文学对象与手法,在言意转换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讲,诗词意象的表征主要包括隐喻明理、文化传承以及托物言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的。为此,教师应对诗词意象的内涵有更加准确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策略,同时要不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完善与优化,从而更好地保障教学活动的质量。唯有如此,才能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诗词理解能力的提高。
1.对形象的还原
从实际特点来看,诗词普遍具有十分鲜明的意蕴美、音乐美、形象美,所以在诗词分析中,对意象的领会离不开对形象的还原。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诗词记忆中。尽管这对于学生的诗词积累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中存在一个消极方面,就是忽视了诗歌形象特点以及学生的思维倾向,导致诗歌理解过程变成了机械过程。为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意象形象进行更加准确的理解,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
以《望洞庭》为例,在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理解时,为了使学生对这首诗中的意象有更加准确的认识,我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了诗词内容的呈现,将诗词中描写的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进行了直观呈现。在初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后,我引导学生对这首诗中的意象进行了理解。在这首诗中,有以下几个意象是需要学生着重理解的:(1)潭面:指的是湖面;(2)镜未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作和打磨的,这里主要是形容湖面平如镜,像镜面没有打磨时一样模糊;(3)青螺:指青色的山,这里主要是指洞庭湖中的君山;(4)白银盘:指平静而又清澈的水面,这里主要是指洞庭湖的湖面。最后,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形象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内容进行了感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2.对背景的求证
言为心声,发自于性情。也就是说,在诗词作品的创作中,立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立情的过程。
尽管在古诗词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言不由衷”的内容,但是总体而言,诗词创作都是为了抒发作者自身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意象在诗词中的应用同样是为了配合情感的抒发,所以为了对诗词意象的理解更加准确,对诗词创作背景的求证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以此来建立意象与作者情感的联系。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的主要感情就是思乡怀亲。作者描写了重阳节时对家乡的思念,所以这首诗中也包含“登高”和“茱萸”这两个与重阳节有关的意象。前者主要是指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后者则是指一种避灾克邪意思。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我在教学中简单给学生讲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创作这首诗时,王维十七岁,当时他独自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漂泊,远离远在华山以东的蒲州家乡,所以对家乡格外思念。在这一年的重阳节,思乡心切的王维写下了这首诗。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这首诗中的情感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对这首诗中的意象有了更加准确的解读。
3.对诵读的落实
在新课标的设计理念中,十分关注学生的诗词积累。而在诗词学习中,对意象的积累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在诗词学习中,诵读是进行诗词意象积累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应该着重思考如何让诗词诵读更加具有趣味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诵读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诗词诵读效果。
在本班的诗词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诵读时主要会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形式上,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如:演古事、吟古调、着古装等,这种具有庄严感、历史感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文化印记的氛围;第二,在方法上,我会通过唱诗歌、谱诗歌、画配诗、诗意画等方式实现读唱结合、读画结合等,以此来增加诵读活动的趣味性。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诵读活动为学生所悦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诗词理解。
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对意象赏析给予充分的关注。为此,教师应根据诗词意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策略。同时,要及时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伟华.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意象的辨析[J].数码设计(下),2019,(12):37.
[2]管凤娇.聚焦意象,探究古诗词的美[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9,(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