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6期   作者:薛晓亮
[导读] 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从“记忆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课文背景知识”“开展文言文小竞赛”三个方面出发,对如何提升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背景知识;小组竞赛
        前言: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言文作为宝贵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载体。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加强文化认同感,在认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仿佛跨越时空与先贤们对话,从字里行间都可以领略到古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智慧与哲理。除此之外,在学习的文言文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全面体会文章的语言结构,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提升鉴赏水平。提升文言文教学水平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应看到文言文学习对于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浓厚热情,进而达到热爱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目标。
        一、记忆重点词的意思
        文言文因为其形成的朝代较为独特,语言形式与写作方法与现在有较大差别,因此给学生详细讲解重点字词的注释,有助于学生更加轻松的投入文言文学习。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为例,文章描绘了一场动人心悬的外交斗争,烛之武凭借自己对于当时局势的分析与过人的口才,使得郑国免于灭亡。课文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有理有据将烛之武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学习这一文章时,教师应将重点词句进行逐个分析,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中,行李是外交使节的意思,共是一个通假词,同“供”,供给。乏困是在食宿方面的不足的意思。学生了解这些词语注释后,就能正确翻译这句话,意思是“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还可引入摘抄本的概念,将同一词的意思进行总结梳理,提升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遣词造句水平,炼字的能力和阅读能力,进而达到提升文学修养
        二、了解课文背景知识
        优秀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带领学生了解文章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文章内涵,拓展文学知识,加深文言文理解,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文言文水平的重要目标。

以《鸿门宴》一文为例,文章是司马迁先生撰写的历史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语言精简干练,描绘了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刘邦独自进入关中,惹得项羽不快,范增此时已经察觉道刘邦的野心,便规劝项羽设下鸿门宴意图除掉刘邦,鸿门宴当日,范增布下兵马,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文章学习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文章背景,历史人物本无对错,项羽虽兵败,却被司马迁列入本纪一览,这是因为他认为项羽已经有帝王般的领导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以课本为起点,深度思考历史内容,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目标。
        三、开展文言文小竞赛
        小组合作是一项良好教学实践,科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更容易达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学生间的良性竞争,教师划分学习小组,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内形成学优者带动学困生,形成了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的良好机制。以《荆轲刺秦王》一文为例,文章记述了在战国时期伟大刺客荆轲的悲壮的一生,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他将匕首藏在地图之中,假借献地之名接近嬴政,图穷而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的故事。文章结构精简,表现而来荆轲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在深度学习文章之后,可以划分小组,进行随堂竞赛,小组之间相互提问,如对于关键词意思进行提问,或者指定背诵段落,累计分数较高的一队获胜,获胜队伍的同学们获得全员奖励。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提升高效的课堂质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文言文学习过程是相对枯燥的,尤其是在学生并不理解课文意思时,会觉得懵懵然不知其意,因此教师应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态度,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们读懂简单的文言文,除此之外,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案,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笔者将持续关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与探究”这一重要课题,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洞察学生内心发展变化,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旨在为提升学生文言文水平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方海峰.以文带言文言并重——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8):28-29.
        [2].王晓亭,宋玲玲.关于高中文言文翻转课堂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3):86-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