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因为学生通过小学语文学习能够获取基础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而为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和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小学语文,就必须要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和保障。所以,本文将从注重课堂提问环节、积极融入生活元素和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从而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上,最终却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以及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低质量、低效率,严重影响学生的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完全跳出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大胆思考、深入探索,找到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打造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切实提升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注重课堂提问环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思维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因为只有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改变过去单方面传授的教学方式和倾向,注重课堂中的提问环节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依据语文教材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结构来精心设问,并以巧妙的方式向学生提问,营造出充满悬念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发散思维展开学习和探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教授《开满鲜花的小路》时,本篇课文是一篇美丽的童话,这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上课后,笔者先围绕课文的内容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了课文的背景,初步吸引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随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对课文进行阅读,熟悉课文的内容,学生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笔者再提出问题,通过问题调动学生们的思维探究欲望,问题如下:课文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课文主要讲述了意见什么故事?随着问题的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激活,纷纷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这样,笔者通过注重课堂提问环节,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积极融入生活元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将运用到生活中去,语文知识也是如此,所以将生活元素融入到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是学科的本质要求。
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拓宽课堂教学范围做起,将现实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善于观察、挖掘并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已有体验相关的案例和素材,巧妙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还原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境,促使学生体验到语文知识的无处不在,感受学习语文的意义,让学生能够真正站在生活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习语文,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与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雷锋精神,让学生们体会奉献爱心的乐趣。上课后,笔者依旧带领学生们对课文进行阅读,阅读结束后,笔者先让学生们思考,雷锋的足迹是什么?雷锋精神是什么?这时,学生们便根据课文进行思考,但本节课文的目标并不局限于书中,所以,笔者又引出了生活中的元素,让学生们根据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感受雷锋精神。这样一来,笔者通过积极融入生活元素,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应用甚至普及,这为教学容量的拓展、教学方法的革新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无限的可能。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意识,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和信息技能,合理且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来辅助课堂教学,将知识以图片、影像以及动画等形式呈现出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活,优化学生感知认识和体验,加快学生知识理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在教授《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笔者在正式上课前,通过互联网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视频,上课后,笔者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们进行播放。在播放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从视频中获取到了更多的信息,待视频播放结束后,笔者再带领学生们深入分析。这样一来,笔者通过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广大教师必须要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更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说,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顺应课程改革发展、变化的趋势,直面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在现实学情的基础上来实现注重课堂提问环节、积极融入生活元素和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等先进策略的运用,让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得以全面地改革、创新和升级,收获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春玲.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J].黑河教育,2018(04):36-37.
[2]王振华,张宁.浅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0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