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小学阶段数学知识教学的深入改革与不断发展,数学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一个新趋势。以综合实践课教学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诠释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然而在我国现实课堂教学中,数学生活化仍然存在很多误区。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面临的现状,并且有针对性地探究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生活化 综合与实践
数学理论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备受我国数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呢?近期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其中一个关于教师在对待小学数学书中关于综合与实践部分内容的授课方式,设置了三个选项,从被调查的27位教师中,选择“用一点时间讲授一下”的有16人约占59%,选择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准备的有11人约占41%,“不在考试范围内不讲授的没有人选择”。说明多数教师并没有让“综合与实践”真正发挥价值,笔者认为,首先以“综合实践课”为载体,改变传统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顺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数学教学生活化,还原数学问题的本来面目,接下来谈一谈具体的策略: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让数学生活化生根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的认识,要从“了解一些”走向“深入了解”,学科领导经常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借助集体备课活动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前思考教法,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组织以“综合实践课”主题的各类课堂竞赛,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并积极开展与此课程相关的教研实践活动、新课标案例解析等等。这样的交流平台,不但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将新课标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还利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思想深处生根。
二、滴水穿石勤积累——让数学生活化发芽
小学生数学的普遍特征是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有限,这些给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采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模式能够改善这些状况,滴水穿石并非一日功,合理利用必将为小学生未来的数学之路做到更好的铺垫。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掷一掷》时,为了帮助识别能力不高、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认识到抽奖骗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谈话引入:“你抓过奖吗?能说一说抓奖的过程吗?”、“没有中奖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学生们好胜心强,对是否能中奖表现为志在必得,一次没中又寄希望于下次,心甘情愿掏腰包。
此时抓住契机引出骰子,通过掷一掷共同探讨“可能性”,很自然地过渡到探究环节。
三、百尺竿头进一步——让数学生活化成长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所授课程内容与教学实际的有效整合,先确定好整节课要教的知识,再设计教的方法。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力,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与课程的结合引入数学学习的课堂,也可以引导课堂“走向”生活,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本来面目。
在《确定起跑线》一课中,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将教材情境图整合成运动场的平面图展开研究。问题引领“为什么400米比赛运动员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 2 跑道起跑位置到底应该向前移动多少米呢?”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各抒己见,寻找确定起跑线需要哪些数据(直道长度、第一条跑道半圆形弯道的直径长度、跑道宽度);“根据这些数据能够确定起跑线了吗?”学生通过算的方法,确定起跑位置;“不求出跑道全长,能否确定起跑线位置?”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更深处,通过观察辨析,验证得到计算这些圆周长的相差数就是把各圆直径的相差数乘π,也就是跑道宽度的 2 倍乘π。
四、众人划桨开大船——让数学生活化远航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贴着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三句话揭示了要多给孩子“做数学”的机会,在习得知识的时候需要特殊的生活体验,在课后巩固练习中不止局限在“写”的方面。如《量一量 比一比》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与实践课的内容,学习了长度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通过开展活动用尺子量出物体分长宽高等,古时候没有尺子如何测量长度呢?介绍“拃”、“步”和“庹”的测量方法。运用这些知识储备,将“测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的物品来测量并做好记录,这样将不用物体更清晰的在学生脑海里形成表象,有益于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描述。
总之,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而学生的思绪无限,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与实践课不断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帮助学生揭开数学的本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见解和思考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典顺,赵 军,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
[2]潘 彩,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9.1.
[3]徐生根,初中数学生活化及策略初探[J].中学数学杂志, 2017.4.
[4]陈加仓,“确定起跑线”教学实录与评析[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