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6期   作者:马冠兰
[导读] “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的真正的人。
        【摘要】“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的真正的人。新课程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学习数学应该达到的超越知识,技能,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突破的学科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着力点不再是学生学习数学应该获取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这门学科,不仅数学学科成绩上有所提升,而且习得一些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探讨,善于创造的习性。
        【关键词】“做数学”“用数学” 思维 小学 数学素养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结合当前融合数学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目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规律,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与分享交流,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的火花,使学生不仅“爱”上数学,而且爱“上”数学。
        一、做数学——使学生的想象更丰满
        合作性:小组合作,团队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一)在综合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肃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实在的因素。”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一种智力拼图玩具,因其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启迪儿童智慧,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有趣的数学游戏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让学生在想象中开发思维。如:“有趣的七巧板”,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七巧板游戏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唤起他们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幸学习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比比想想”环节让学生认识七巧板;再次在“想想拼拼”的环节中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出已经认识的图形,并由简单到复杂地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和结果,兼顾了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拼图活动的兴趣,引起求异的意愿,促进思维的发展;最后的“拼拼说说”要求学生用一副七巧板拼出你喜欢的图形,并和同桌交流自己的作品。学生在数学“好玩”,“玩好”数学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思维导图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思维导图(MindMap)又称“心智图”或“脑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最初是由英国东尼·博赞提出的,他在《思维导图》一书中这样对思维导图进行描述:“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学生对数字与图示的理解是最快的,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们掌握好基础知识,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实施了思维导图教学法。教师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不仅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更好地培养学生们学会识图、分析图示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效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内容时,教师在《期末与复习》的时候,让学生尝试用思维导图来把所学的知识归类、整理,使学生们具有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推理进行画图,提高学生们用图示进行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大脑潜能的开发。
总而言之,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使之成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思维导图的合理使用,通过图形和色彩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想象中领悟数学的美。
        二、用数学——让学生的创造更丰盈
        运用性:链接生活,大胆创造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中,我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目标,链接生活,让学生的创造更丰盈。
        (一)生活化:结合经验,合理创造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元化、互动性的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帮助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使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和拓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后,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马路中间的窨井盖大多是圆形的,而马路边上的窨井盖就是长方形的,这样的设计有学问吗?椭圆形、正方形可以吗?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模拟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发给每个组一些材料,动手设计窨井盖,并试试不同形状的窨井盖有什么好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试验研究,得出不同种答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经过分析、演示、争辩,最后得出结论:马路中间的窨井盖做成圆形,由于直径都是相等的,窨井盖不会掉下去,其它形状的会掉下去,做成圆形是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马路边上的行人车辆很少经过,不全在安全隐患,做成长方形,占地面积小而且美观。
        (二)应用化:激发创造,锻炼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把一根细线绑在一个陀螺上,然后甩动陀螺,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陀螺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陀螺旋转形成了一个圆”“陀螺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而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亲自创造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上碰撞思维的火花,在创造中体会数学的美。
……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创设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开展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在数学的世界里诗意地徜徉……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著.叶刚译.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
[2]袁学新.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思维导图的分析探讨[J].教师,2011(14):21.
[3]陈莉.巧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效率[J].中小学电教,2014,(11):25-26
[4]唐玉玲.重视思维导图提升复习质量——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借助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调查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