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高一新生学好物理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6期   作者:阙冬梅
[导读] 进入高中阶段,物理知识的难度系数大大提升,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摘要:进入高中阶段,物理知识的难度系数大大提升,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但是高一新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尚不能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所以在接触高中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因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新颖的教学策略,争取强化教学效果,以帮助高一新生夯实物理基础。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一新生;教学策略;基础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正处于进一步提高物理素养的重要时期。但是高中物理课堂的知识密度变大,教师难免会加快教学节奏、加强灌输力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少有精力去反思和改进教学形式,难免会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雕琢教学策略,争取呈现物理简单有趣的新面貌,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而为学生走进高中物理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1.渗透趣味元素,激发学习热情
        高中生的学习观念较为成熟,他们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明确自己升学的目标,但尽管如此,其学习态度还是难免会被个人兴趣所影响。而一直以来,物理都呈现一种枯燥、复杂的面貌,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并心生反感。并且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过于严肃死板,教学形式落于俗套,加重了课堂沉闷的氛围,进一步消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当学生对物理没有一丝好印象的时候,他们很难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渗透游戏、故事、影视等趣味元素,并借此引出知识内容。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走进物理课堂。
        例如:在学习《行星的运动》一课时,因为天体相关的知识比较抽象复杂,于是我便适当渗透趣味元素。首先我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宇宙、天体的故事?”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讲述了一些关于“地心说”、“日心说”的故事。然后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视频,该视频中将行星的运动生动地呈现出来,给学生带来了精彩的视觉盛宴。最后我提问道:“行星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在前面趣味情境的感染下,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好奇心,主动打开课本进行探索,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开良好开端。
        2.构建生活图景,启发学生思维
        当我们还没有形成“物理”这一概念的时候,物理的知识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并且,很多物理知识也是研究者从生活现象、生活经验中发掘出来的,这进一步说明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更重要的是,对于高一新生来说,物理是枯燥复杂的,而生活是简单有趣的,他们自然更愿意投入到生活的怀抱。因此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构建生活图景,并借此引出物理知识。从而让熟悉简单的生活元素启发学生思维,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参考系”一课时,我便给学生描述如下生活图景:“假期你乘坐火车出门旅行,火车停靠在某一站点时,你发现旁边的火车向后移动,同时你所乘坐的火车传来震动感,这时你如何判断是哪列车在行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道:“可以观察地面上不动的建筑,比如路灯、楼房,如果这些建筑在移动,则说明自己乘坐的火车在行驶……”于是我便引出“参考系”这一概念,学生很容易便能理解,并提出“选择的参考系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也不懂”这一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物理知识变得亲切有趣,从而简化学生的理解过程,并改变学生对物理的刻板印象。
        3.授课语言通俗,促进学生理解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很多新颖、复杂的概念和定理,这些理论知识正是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但是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甚至对于一些重要的定理、公式,尚处于死记硬背的阶段,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不仅仅是因为高中物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复杂,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教学语言学术性太强,使得师生之间不能顺畅交流。

为此,在高一物理的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授课。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知识内容,并逐渐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我先解释道:“重力势能是因为重力作用而拥有的能量,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潜在能量,它可以释放或者转化。”接着我拿起黑板擦,把它举高,并说道:“此时此刻,板擦的动能为0,但是我一松手,板擦马上掉落,这时它就有动能了。那么这个动能是从哪来的?”学生很快反应过来,答道:“是从重力势能转化而来的。”我表示赞许,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重力势能”的含义。通过这种通俗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概念有更加形象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4.实施演示教学,丰富直观感受
        高中物理中的很多研究对象是我们肉眼不可见的,比如:电、力、电场、磁场等等,这便体现了物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而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很难理解自己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抽象的事物往往可以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出来。比如对于磁场,我们看不见它,但是却可以借助磁感线对其进描绘。因此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演示教学,争取将抽象的知识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强化其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静摩擦力”时,我先拿出一个刷子,使刷毛朝上放置,接着我将一个小木块放在刷毛上,并轻轻推动木块,但并不使其移动。这时学生发现刷毛发生形变,于是我借此说明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特点。然后我提出学生最困惑的问题:“静摩擦力的大小会变化吗?”学生见解不一,于是我在推动木块时加大力度,但仍然不使其移动,此时刷毛的形变更加严重,学生马上便领会到静摩擦力随着产生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一道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并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物理问题提供一种方法,进而促进其物理水平的提升。
        5.加强任务驱动,实现自主学习
        由于高中物理知识过于繁杂,所以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缺乏信任,在教学中总是放不开手脚,习惯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随自己。这虽然节省了学生的精力,但却让学生没有参与感,也限制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发展。并且高中生已经积攒了一些学习经验,正处于进一步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放手,争取通过以问代讲、小组合作、师生互换等形式来加强任务驱动。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思考和探究的机会,才能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进而强化其学习效果,提高其物理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功率》一课时,我便加强以问代讲。首先我提问道:“甲乙两人分别把同一桶水提上二楼,他们做功一样吗?”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列出公式,说明二人做功相同。接着我继续问道:“可是甲用一分钟的时间把水提上去,乙却用了40秒,这说明什么呢?”学生思考后答道:“说明二人做功的速度不同。”于是我顺势引出“功率”这一名词,并提问道:“你能尝试说出‘功率’的含义吗?它应该如何计算?”这些问题由易到难,并且相邻的问题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可以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本节课知识内容,从而有效锻炼其学习能力。
        总之,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来创新和优化教学手段,争取构建生动活泼、简单有趣的物理课堂。从而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好感,并为学生在物理领域的研究发展铺就坦途。
        参考文献:
        [1]刘伟球.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浅谈[J].才智,2019(29):126.
        [2]李卫如.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存在的障碍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228-229.
        [3]谢美莲.趣味导入,让高中物理课堂“活”起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52-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