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学生数学积极性的激发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6期   作者:杨三波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学强调以生为本,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素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学强调以生为本,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素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是他们的必修学科之一,通过学习数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的传统教学形式依然存在,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师应尝试转变观念,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积极的兴趣。本文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主题。小学高年级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综合性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备受打击的学习状态下,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受挫。为此,数学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高年级学生爱上数学,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具体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进行教学的创新,拓展学生的思维,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历,笔者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进策略。
        1.创设生动的情境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数学掌握知识,而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是高年级的数学抽象性相对较为深奥,要想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所幸的是,数学知识是生活的具体反映,数学教师不用脱离实际生活而教学,甚至要为学生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此,数学教师一方面要研究高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还要研究数学的有关内容,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笔者将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拿到了课堂,其中有水杯的盖、水杯的圆形口、纽扣、硬币、光盘等,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物品并说出这些物品的具体形状特征。如此,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十足,大家都说出了这些物品的平面图形状。之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分析还有哪些具体的圆形物品。如此,学生想到了太阳、戒指、盘子、花盆底、眼镜框等等。在创设的情境的激发下,学生的探索兴趣十足,在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很快掌握了本节的数学内容。


        2.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地位,导致学生不仅学得被动,还学得非常低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数学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而言,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数学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积极研究并进行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笔者为学生进行了如下问题的创设:(1)假如沿着长方形的一个边旋转一周,得到的是什么图形?(2)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什么样的关系?(3)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系?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探索。如此,有的学生通过剪切组合的形式,有的学生进行了圆柱的展开观察等。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地位得到了巩固,学生的探索主动性逐渐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提升。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果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只采取一种方式教学,是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数学教师应结合高年级数学的抽象性和综合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以游戏的形式、竞赛的形式、多媒体的形式等。只有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能力。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或者利用新型技术为课堂融入新的发展可能,将学生的数学潜能和智力开发出来。
        例如,在《扇形统计图》教学中,笔者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一个具体的扇形统计图,然后让学生分析这种统计图的便利。之后,笔者将当地一个星期之内的天气预报数据进行呈现,让学生试着绘制出一个扇形统计图。如此,在多媒体的形式支持下,学生产生了极强的学习兴趣,他们展开了绘制的操作。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而言,新课程改革最终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但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一个过程,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和数学的有关元素进行综合的判断,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并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玉兵.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分析[J].学周刊,2018(35):29-30.
        [2]曾林明.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中学习积极性探讨[J].学周刊,2018(10):110-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