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迎来了更大的挑战与机遇。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重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成长,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能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高投入、低效率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完全地投入进来,主体优势无法得到发挥,进而也限制了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有效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效益。以下就是对此的一些具体看法。
一、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加重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营造出温馨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生动,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并且在自由的探索中找出问题的关键,加以解决,使小学数学课堂可以成为学生创新精神成长的重要基地。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织学生展开一次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体积去设计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包装盒,并分享自己的创意想法:为什么设置这样的长宽高,并且鼓励学生用纸板、彩笔、尺子等制作出实际的物体出来,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并使学生收获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加强德育的渗透
小学生正处于德育意识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德育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使用潜移默化的手段去渗透德育,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得到科学健康的培养。教师在渗透德育时要注重把握学生的心情以及兴趣,切勿强硬地灌输德育知识,导致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产生、意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数据,如中国的总人口,汉族所占的人口,不同少数民族所占的人口,接下来再告知学生各个民族占据中国总人口的几分之一,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怀。
这样,通过将数学教学与德育联系在一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数学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学生的质疑意识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被严重的限制,很多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或者教材给出的方案去按部就班地解题,导致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越来越狭窄的情况。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应当注重从小培养起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懂得如何坚定地面对自己的疑惑。
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提出的问题不宜过于简单或者过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完成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从而为学生参与下一次的课堂提问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教师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去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动起来。
四、有效应用情境教学
数学知识起源于现实生活的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起教育要回归于生活的理念,用心创设课堂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课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积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融入进去。
比如,在学习“解决问题 不规则问题的体积”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学生分发一些沙子、简单模型和不规则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展开实验操作,在实践当中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从而自觉地接受知识,比起教师直接灌输教学内容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师一定要加强游戏、多媒体等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一番叙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情,使学生能够踊跃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来,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德育意识以及质疑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各项素养协调的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切实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春妮.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董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