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教学的目标从来不是考试成绩,甚至考试都是数学教学的伟大组成部分。无论是考试还是教学都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然而,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路并不平坦,教师和学生在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教师的语言、思想与学生不对等是主要矛盾,造成知识的输出与输入不能达到无缝对接的完美状态。为了解决主要矛盾,实现有效的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本文以儿童视域为切入点探究了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儿童视域 解决问题
儿童视域就是以儿童的视角、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输出知识,让讲述者与儿童实现平等、有效的对话交流,促使学生主观能动地思考问题,真正参与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最终实现知识完整体系的建构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然而,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儿童视域,教师的主观思想完全覆盖了学生的意志观念,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彻底变成了数学教学的“提线木偶”。面对这种状况,儿童视域必须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培养教师儿童主体意识,让教师用儿童的语言、思维方式来设计数学课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那么,儿童视域应该如何融入数学教学,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形象而有趣的数学阅读,培养解决问题意识
阅读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阅读,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数学知识,形成创新的数学思维,发展综合的数学能力。虽然阅读意义重大,但是教师要慎重选择阅读内容,与学生审美不符的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选择阅读体裁和内容呢?儿童视域下教师可以选择形象而有趣的阅读内容,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数学语言、知识的阅读,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潜移默化中培养解决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搭配(二)”时,为了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我站在儿童的视角上组织了内容生动、有趣的阅读活动,阅读内容如下:
一年一度的花果山闹元宵大会到了,美猴王带领着猴子猴孙们上山采果子。可是,分队伍的时候美猴王犯了难,这里有老猴子、青年猴子和小猴子,满山的猴子。这时候,有一只充满智慧的猴子站出来给美猴王出了个主意,大家快乐而和谐地采完了果子。充满智慧的猴子到底出了什么主意呢?
由于语言简单、内容生动,学生积极参与了阅读并主动探究了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形成了有序思考、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了解决问题意识,实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
二、简单而生动的师生对话,经历解决问题过程
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是数学教学推进的主要方式,数学知识就是在教师的讲述与学生的理解中传播的。因而,师生互动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关于师生互动,小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和能力水平,以迎合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实现师生的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听、听懂教师在说什么,才能真正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为了让学生听懂我在说什么并参与到讨论、学习之中,我实施了简单而生动的师生对话,具体如下:
师:同学们,伸开你们的右手,你们会怎么描述这只手?
生:由手掌和五个手指组成!
师:很棒!那手指头和连接指头的缝隙有关系吗?
生:五个手指头有四个缝隙。
师:那如果把手指头想象成小树苗,指缝是什么呢?
生:指缝是小树苗和小树苗之间的间隔!
师:那树苗和间隔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树苗量总是比间隔量多1.
……
在生动而简单的师生对话中,教师潜移默化中诱导学生参与了植树问题规律发现与推导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了植树问题的本质,最终提高了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烈而综合的数学游戏,强化解决问题思维
感性思维是儿童获取知识经验的主要途径,儿童视域下教师所组织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充分体现感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参与问题解决,才有机会进行多种思维活动,从而建立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而游戏是满载感性思维的学习形式,教师可以组织激烈而综合的数学游戏,促使学生积极运用已知经验解决问题,在解决过程中强化思维,增强解决问题水平。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当中,升级数学思维能力,我组织了激烈而综合的数学游戏活动,如下:
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其次,提供一些“鸡兔同笼”问题;之后,各小组需要抢答问题,抢答到并答对的小组获取积分;最后,公布获奖小组,颁发奖品。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应用认知经验解决问题,强化了解决问题思维,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儿童视域是解决小学数学教、学矛盾的主要方式。只有站在儿童视角构建数学课堂,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知识、解决问题,潜移默化中增强问题解决素养,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魏玉珍,丁园.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12):80.
【2】戴银杏.构建基于儿童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的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