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意识是推动数学教学不断发展和前进的重要基石,小学生如果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思考和质疑,这对于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优化其学习方式和认知结构。此外,这也是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体现。
一、情境产生问题
1、游戏情境
游戏活动可以通过设计悬念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从而使其在启发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游戏,游戏规则为两个人轮流数数,每个人一次可以读出一到两个数字,谁先从自己的其中一个和对方说出的数中得到30即可获胜。有的学生可能会疑问,为什么有的同学每次都可以很快地拿到30,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对于游戏中隐藏奥妙的好奇心,进而顺利地进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一探究竟。
2、故事情境
抽象性是数学知识的最大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来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教学导入,并在其中设计一些矛盾、包袱,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疑问,激活思维。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说一个这样的故事:“小明今年12岁了,但他却说他妈妈只给他过过三次生日,而且他妈妈说他并不是每年都有自己的生日,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出“平年”和“闰年”的存在。
3、操作情境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创设出不同的可操作教学情境,并通过所设计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个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几根小棒可以拼接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学生自然会得出“3”这个答案。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着长度分别为3、4、5的的三根小棒来拼一拼,很顺利地就可以拼出一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顺着这一思路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有三根小棒就可以拼出一个三角形?教师在学生均表示极为肯定的情况下,再令其拿出2、3、5或是3、4、8这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很显然无论怎么拼接都是拼不成三角形的,进而将学生带入到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环节之中。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从而对新知识的探究产生浓厚兴趣。其实,在课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更多类似的有效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兴趣有较大提升,这也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化。
二、对话培养意识
1、自主学习,共享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导学案和任务单来引导学生们进行自学,从而自主地发现和质疑。在课前教师可以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找出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留于课堂教学中进行共享。例如,在“方程的意义”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可以遵循学生的预习基本情况,在新课教学开始前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和预读,新课程开始后,教师根据所得的统计结果来确定教学重点。如“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方程有什么用?”从多个问题中精选出这三个问题来作为本课的探究重点。
2、尝试探究,验证问题
通过一个需要十分活跃的思维的问题情境来将学生带入到深入思考之中,并在交流与合作中完成对学习的优化。在尝试探究环节中,同样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中,对于长方形而言,其上下两边相等是构成长方形的主要因素,那么其左右两边也应该相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而且4个角都应该为90°,我们应该如何来证明这一结论?根据问题的引导来寻找身边可用的工具,先经过小组合作交流,确定具体验证思路和方向,最终在具体实践中完成验证。最后教师还可以评比出证明方法效率最高的小组。
3、自我反思,生成问题
一堂数学课结束后,需要有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学生的反馈可以使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做出更加有效的针对性调整和优化,而教师的反馈也能够使学生在之后得到逐渐令自己满意的课堂。通过对话交流,来在巩固归纳新知的过程中,完成对信息的反馈,这也是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主归纳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他们不愿意主动去提问,也因此导致了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作为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和针对性的研究,来分析如何更加深入地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意识,从而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柏广彩.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134+137.
[2]罗琼.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9(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