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大众教育意识的加强,以及新课标改革活动的大力开展,注重人才培养和群民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保障社会稳步运行的必要条件,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正向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科教师更要努力拓宽和完善教学途径和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保障。本文即具体针对建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展开分析,以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措施
小学学科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讲,确实具有更大的难度,一来是因为数学知识理论性强,对于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二来也是因为小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三分钟热度,很难沉下心来进入深度思考状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而随着新课标教学任务的提出,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是目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突破点。
一、当前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当前的新课标要求
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存在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强制学生背过理论公式,或者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记住做题套路,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也不会积极主动思考,养成学习惰性,严重阻碍了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高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学习精力难以集中和长久保持,不等进入学习状态就走神了,长久以往,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会逐渐丧失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更不会主动的去发现自身学习数学时的问题,思考其中的不足,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虽然大多数知识晦涩难懂,但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带领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正确的学习习惯,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思路和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高效课堂的建立。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有效性
(一)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能够保障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的高效性,帮助教师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方案,还可以保障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或教学计划时一定要站在宏观角度,依据教材整体进行设计,保障教学方案的连贯性,保持高效课堂的持续性维持。
(二)通过课堂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游戏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课堂活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必比如,在教授“乘法运算”这一内容时,教书就可以带领学生玩火车接力游戏,即将全部学生划分为三组,教师在每组中随机指定一位同学作为火车车头,然后提问一道乘法运算题,答对后继续提问下一位,答对的就给火车加一节车厢,直到有答错的停止接力,最后比较哪一队伍的火车最长,获胜者给予小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这一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自主性。比如,在教授“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提出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讨论,集思广益,自主思考解题方式,然后在班级内分享小组的成果,在此之上,教师在结合这一问题展开细致的讲解和分析,教授给学生普遍的解题方式和解题思路,然后对比学生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四)利用多媒体设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多媒体设施已经成为当前绝大多数课堂上的必备教学设施之一,尤其是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授“图形的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给学生展示平移、旋转的四维运动,方便学生更加清楚的观看和学习,加深对图形运动的实质理解和快速掌握。
(五)创设生活化情境,理论联系实践
生活化情景可以有效的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生活化情境,就是为学生构建模拟化的生活场景,增加学生的熟悉感,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其快速进入课堂状态,保障学习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紧跟新课标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游戏教学,小组化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保障课堂教学效率,促进高效课堂的建立和维持。
参考文献:
[1] 魏淑芬 .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J].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刊),2019,(10):80.
[2] 王连明 .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J]. 新课程·上旬 ,2019,(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