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风貌改造——以凭祥市派道-美人山乡村振兴风貌提升(旅游)示范带新鸣村-旧洲屯建设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侯钦云
[导读]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村庄风貌改造项目,如何确保规划设计方案顺利落实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村庄风貌改造项目,如何确保规划设计方案顺利落实,村庄风貌实际改造效果突出地方文化性,村庄生态环境本底得到良好的利用和保护,同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成为相关行业广泛讨论的问题,对此本文以夏石镇新鸣村旧洲屯为例,对村庄风貌改造的理念和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建设规划;风貌提升
一、项目介绍
        夏石镇新鸣村旧洲屯位于广西凭祥市东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东与宁明交界,西南与上石镇毗邻,北与龙州县接壤,西南方向紧邻越南,距凭祥市区22km,距自治区首府南宁235km。湘桂铁路贯穿夏石镇东西,南友高速从东至西穿过夏石镇,在镇区设有出入口。旧洲屯经由村屯道路与G322国道相接,交通便利。旧洲屯是夏(下)石西州的旧址,唐代石西州至北宋分为上石西州、下石西州,下石西州的州治就是现在的旧洲屯。目前该屯人口为135户、581人,屯内现有多处连片的池塘以及古井,屯内曾有石狮一对,现存于南宁市动物园。旧洲屯曾举办过“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获评自治区“四个好”宜居乡村,而且屯内壮族传统延续较好,壮族传统节日氛围良好,传统食品有艾糍粑、三角粽等。旧洲屯人口规模较大,用地相对开敞,周边山林、稻田、水系环境优良,生态本底良好,田园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尊家训、重家规”的良好传统,但目前旧洲屯公共服务设施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使用,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由于村庄排水系统尚未健全,存在空间拥挤,污水排放不畅的问题。宅前屋后,附属用房私搭乱建,生产用具及杂物随意堆放,造成环境杂乱的同时增加了消防隐患,亟需改进。
二、当地发展现状分析
        旧洲屯人口规模较大,用地相对开敞宽裕,公共设施有村级卫生室1处,代销店2处,小学教学点1处,小学教学点有一、二年级学生合计17名。目前村民主要种植甘蔗、水稻等农作物,屯内有生产手工红糖的私人作坊,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屯内中心区域有多处连片的池塘,部分种植荷花,池塘水源来自雨水补给,池中投放鱼苗,每年村集体进行分鱼。屯内有古井1处,已经采用水泥墙体封闭保护。村民们散养了一定数量的鸡、鸭,造成村内环境卫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旧洲屯的自来水引自夏石镇区,屯内配有清洁员,垃圾箱有专人负责清运。周边山林稻田水网环境优良,生态本底好,适合发展现代乡村体验的活动。但是存在公共设施缺口,雨污水管网不成系统,污水处理设备、公共厕所等暂未建设,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例如村民活动中心、戏台、篮球场等。由于村庄排水尚未形成系统,三清三拆未推进完成,村屯中心荷塘环境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整体上还存在空间拥挤,污水排放不畅的问题,而且水岸周边被安全护栏隔断,过于封闭,滨水空间不够亲切,居民及游客只能远观,无法近距离接触滨水环境及荷塘湿地。入屯道路较狭窄,路宽约为4m-4.5m左右,道路等级不清晰,缺少指示牌,交通系统尚未形成网络,另外屯内约有汽车50辆,无固定停车区域,游客停车困难。
三、规划方案
        本次夏石镇新鸣村旧洲屯的规划方案,主要是以村屯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田园风光和浓厚的“互帮互助”文化为依托,通过提升整体环境、建设美丽庭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文化旅游设施等途径,使之成为承载亲子教育、创意文化、创意农业的一个乡村聚集点,同时具备发展高品质民宿农家乐的基本支撑条件,打造一个以共享课堂、农事体验、国学教育、亲子休闲活动为主的创意文化、创意农业示范村。
(一)规划理念
        首先,旧洲屯的设计理念要充分彰显广西乡土文化特色,保留村庄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留住乡愁。其次,在保留乡土气息的同时要突出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做到既符合农村实际,满足现代农村生产生活需求,又突出边境壮乡特色。再次,还要注重实用性,要通过村庄风貌改造来提高旧洲屯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高旧洲屯的建设水平,改造乡土建筑,还原乡村原本宁静祥和的整体环境,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二)规划技术要点
        以旧洲屯原始风貌为参照,按照村庄原有的格局肌理,在现状格局、道路、水系、院落、绿化等基础本底上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同时展开修复性建设,恢复旧洲屯本土特色。对房前屋后的空闲用地、公共绿地等未平整的用地进行精细设计,打造特色院落模式,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配置,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品质。同时,制定村庄产业发展规划,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三)规划目标
        以“旧洲复兴”为设计理念,集合共享课堂、国学教育基地、生态教育基地、亲子农业教育体验基地等功能为一体,把旧洲屯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的乐园、道德示范的家园、生态良好的田园、乡愁记忆的故园,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示范型新农村。
四、风貌改造
(一)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
        为了有序的推进旧洲屯的风貌改造工作,在明确基本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以及文化特色、生态建设、产业发展、风貌整治等要求的基础上,科学的制定村庄详细规划设计,村庄总平面布局,明确功能分区,梳理道路系统,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现状建筑分区改造方案、村庄景观节点美化提升方案设计等工作。
(二)开展“三清三拆”
        所谓“三清”主要是清理村庄垃圾,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池塘沟渠。“三拆”则是拆除村庄内乱搭乱盖的附属用房,积极响应自治区一户一宅政策。拆除广告招牌,拆除废弃危旧建筑,另外集中化解决旧洲屯宅前屋后的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问题,同时整治污水乱排乱倒问题。


(三)建设“三微四景”
        “三微”建设打造以“微田园”、“微果园”、“微菜园”为主题的旧洲特色院落模式,同时考虑到旧洲屯旅游产业的发展,可在“三微”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微茶园”、“微花园”建设。
        “四景”建设则是建设旧洲屯村口景观、水体景观、绿化景观、庭院景观,统筹山、水、林、田系统治理,充分挖掘旧洲屯文化内涵,开展景观绿化、雕塑小品、水岸步道等景观设施建设,结合公共活动空间塑造旧洲屯特色景观节点。
        在“三微四景”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以下六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林”,应突出村落的静谧、淳朴,植物品种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通过小叶榄仁、水杉、乌桕、秋枫、香樟等乔木营造特色片林,形成村庄的植被骨架,以生态密林营造“林绿水清”的整体风貌。第二个要素是“花”,以“粉花竹趣”为主题,以竹林为主要特色,种植挺拔的挂绿竹、粉单竹,同时采用凤凰木、蓝花楹、粉花山扁豆、大花紫薇、碧桃等不同季节开花的观花乔木来打造连续的花林景观。第三个要素是“村”,宅前屋后的“微菜园”以桃、李、柚子、竹为主要基调树种,适当使用桂花、番木瓜、琵琶等作为点景植物,地被种植各类中草药及蔬菜,如薄荷、紫苏、佩兰等,具有可食可观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微菜园”的利用效率。第四个要素是“田”,对现状大片农田进行整合,保护现状肌理,保持现状农田开阔的视线,少量配置香樟、凤凰木、泡桐等乔木,起到视线点景作用。根据不同景观作物的生长季节,营造可观赏可食用的大地田园景观,打造儿时记忆中的田园。第五个要素是“塘”,建设以水生植物修复和展示为主要功能的湿地滩涂区,湖岸主要种植粉黛乱子草、芒草等景观草,同时采用水生美人蕉、鸢尾、花叶芦竹、千屈菜、再力花等湿地代表植物对滩涂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补充。第六个要素是“精”,烘托旧洲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采用“乔木-灌木-地被”多层次,多品种的精细化种植形式,配置秋枫、小叶榄仁、蓝花楹等高大的遮阴乔木,中层灌木以茶花、木槿、花石榴、小花紫薇为主,搭配开阔的草坪,展现初入旧洲端庄、精致、宁静、和谐的第一印象。
(四)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首先完成旧洲屯村庄核心区内主要道路、入户路等道路的铺装硬化,之后对屯内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由保洁员及时运送至夏石镇集中处理。另外,村庄实现自来水全覆盖,实现饮水安全。建设雨水沟,收集到的雨水统一排放到村庄南面水渠。完成污水管道铺设,屯内污水统一排放到生态污水处理池,分别在村头及村尾,建设两处标准化、无害化的公厕,满足村民及游客就近使用。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实施“三线整理、多杆合一”,确保安全优质的电能、广播电视、物流快递、光纤信息网全部通入屯内。打造公共活动场地,逐步建设包含文化礼堂、戏台、村史馆、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公共图书室、标准篮球场、健身设施、便民商店等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
(五)土地整治
        完成危旧房改造任务,对危房进行拆除,预留新建住宅用地,并且在新建住宅过程中,要对宅基地面积,建筑高度等指标进行严格把控。同时,统一建筑风貌,完成农房外立面提升改造,屋顶平改坡或增加小披檐,建筑一层贴青砖片,二层以上整体墙面刷白,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展现村庄古朴自然的整体形象,采用不同的壮族纹样装饰、墙面仿木结构装饰对不同区域的建筑进行分区域、分层,分批改造。在村屯西南方向,距离村庄核心区约300m的区域,预留屯内家畜集中圈养用地,圈养区单独配建化粪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并预留产业拓展空间。
五、品牌建设
        以“派道-美人山乡村振兴旅游示范带”的建设为契机,以旧洲屯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田园风光和浓厚的“互帮互助”文化为依托,通过提升整体环境、建设美丽庭院、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文化旅游设施等手段,打造极具特色的创意文化、创意农业示范村。同时,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利用村内资产和资源,使集体资产稳定保值、增值,促进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在此基础上,丰富村内产业,促使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村庄经济。同时要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以中高端乡村旅游为导向,拓展周边产业,打造宜居乡村带,改变村庄建筑密度较高、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逐渐建设公共停车场、房车营地等旅游配套设施。同时,应该实现农旅联动,联合开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多种功能,使两种产业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发展格局,相互支撑,共同发展,要打造独一无二的沿边村庄示范带,打造美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节庆文化、家国文化的展示窗口。
总结:
        综上所述,旧洲屯具有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环境优势、历史优势,应该依托区域丰富的自然农林资源,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与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的落实为契机,以旅游休闲、美食度假、亲子教育、乡村农业体验为核心主题,积极创新,打造宜居乐业、通达宜游、富有创意的农业示范村。相信旧洲屯在乡村风貌改造、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经济振兴等方面定会取得稳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景新,支晓娟. 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2):17-26+157-158.
[2]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程久苗,杨兴柱,杨钊,姚国荣.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研究,2019,38(01):102-118.
[3]吕宾.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 求实,2019(02):97-108+112.
[4]何成军,李晓琴,曾诚.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机制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02):101-109.
[5]苏飞,王中华.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国际经验借鉴[J]. 世界农业,2020(02):115-119+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