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100)
摘要:物馆的展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建筑采光设计的优劣,良好的采光设计不仅可赋予展品最佳的色彩还原,还可为观众带来舒适愉悦的观赏体验。人们对于光在博物馆空间中使用的探索由来已久,光是博物馆中渲染空间氛围,烘托展品特点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对自然光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物馆建筑采光及展品照明设计技术及相关思考做具体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采光;展品照明;设计技术
引言
博随着绿色理念的深入和建筑技术的发展,自然采光在博物馆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天然光环境与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不同展品的展示空间有着不同采光要求,应首先掌握博物馆的采光设计方法和天然光功能的关系,根据展示空间的实际光环境状况,进行合理的采光设计,在提高视觉舒适度的同时,大幅度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这就要求设计者要对采光的效果和有效性进行充分预测。面对博物馆建筑存在着天然光环境较差和眩光现象较严重的现实,运用量化分析手段对博物馆建筑光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与优化十分必要。通过对博物馆建筑展示空间光环境进行仿真模拟,获取相应的采光参数,再通过对这些采光参数的合理分析,实现建筑内部天然光资源的科学运用和有效控制。营造博物馆建筑良好的天然光环境,应着重于改善其采光质量,提高对眩光的关注度,运用量化手段对眩光进行准确的计算和预测,再根据计算和预测结果制定对应的控制措施,最大程度降低眩光对展示空间造成的影响,目前这已成为博物馆建筑采光设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1自然采光在博物馆照明中的优势
自然采光在博物馆照明中的优势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绿色节能环保。绿色设计在当今设计界已成为主流思想,自然采光的运营符合绿色设计中3R原则(减少、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我们所采用的自然光光源来自太阳辐射,不同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光资源在使用时不产生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可以说是一种可靠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其次是特殊美学价值。自然光不仅在物理特性上的具有优势,其在美学价值上同样具备有别人工照明的优势。自然光自然清新的照明特点与人工光源要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在美术馆、艺术馆中,自然的照明能最直接还原人眼所看到的展品,这对于观众的真实视觉体验的影响颇深。同时,自然光可以打造较为真实自然的馆内氛围,这种氛围会增强观者的历史体验,其在遗址类博物馆中尤为突出,不同形状的自然光影效果会增加这种体验感的生成,也成为传达设计信息的一种独特方式。
2照明设计对展品阴影的处理和利用
2.1利用阴影突出展品造型
照明设计对展品阴影的处理和利用之一是利用阴影突出展品造型。依据展品的形体特点决定投光角度,避免出现与物体结构相违背的阴影边线,以及对细节纹理的遮挡。首先,阴影对文物的整体造型产生影响。恰当的投光角度,可以塑造与形体相符的阴影转折,强化文物形体特点。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展出的方爵造型丰富,但由于惯用的展柜顶部投光使其主要造型特征隐藏在阴影之下,未能充分表现文物的形体特点和历史信息。其次,阴影对文物的细节表现有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阴影对文物表面纹样有遮挡的负面作用,还体现在塑造肌理质感方面的积极意义。浅浮雕效果的纹样具有很大观赏价值,利用光照和阴影的对比关系可以使凸凹纹理更为饱满,同时完整的表现图案、肌理是观众获取历史信息的条件。除上述形态因素外,投光角度和方式还应考虑文物自身的色彩分布。物体固有明亮度之间的差异会和光线的组织系统交互作用。例如在雕刻艺术里,大理石上的一些污点或不规则的明亮度,常常会被误认为阴影的效应,而扭曲了作品的造型。在照明设计中,应协调光照产生的明暗与展品固有明暗之间的交互关系。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瓷瓶,其右侧的深色花纹与背光部分的轻微阴影重合,从而使暗部加重,增强了文物的体积感。
2.2利用阴影统一成组展品主题
照明设计对展品阴影的处理和利用之二是利用阴影统一成组展品主题。配置得宜的光源能够使群组物体有着统一的秩序感和整体性。可以把整个构架内所呈现的内容认为是一个大的物象,而所内含的各个物象则为其部分。意识到这一点将有利于优化成组展品的观展效果。成组展示并不只是意味着将展品简单归类,而是需要依据光影位置以及文物固有色彩等因素,将若干展品组成视觉统一的有机整体,亦可利用光影组织的不同将各组别的基调区别开来以使主题鲜明。此举不仅是为营造视觉效果,更重要是为观者在读取历史信息时提供清晰的条理逻辑。
3庭院式采光
庭院式采光包括室内中庭采光和室外天井采光。室内中庭采光通常配合中庭休闲空间和周围面向中庭设置的侧窗或高侧窗展厅。采用室内中庭采光的方式通常是因为建筑物深埋地下无法靠传统的侧窗方式采光,或者设计规划者为了保持原有的外部空间形态,进而采取内部围合的庭院,以期获取良好的自然采光。苏格兰的凯文格罗夫博物馆大量使用这种采光模式。该博物馆坐落在一座宏伟的爱德华风格的红色砂岩建筑中,内部装饰华美,收藏了众多武器、装甲藏品、苏格兰和欧洲地区的艺术品以及大量的自然史藏品。室内中庭采光的方式使得博物馆内部自然光线充分,保证了展品得以原貌的光色展现在观者的面前。相比较于室内中庭采光,室外天井采光最大的区别在于这种采光方式主要是由房屋或围墙围合而成的露天空地。这种采光可以使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缺点就是受自然天气干扰较大,是一种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中国徽州传统建筑中就有大量这类的构造,不加遮盖、明亮敞开,俗称“天空之井”。科尔多瓦维亚纳宫博物馆(VianaPalaceMuseum)采用了这种室外天井采光,空间内部分园林植被的介入,使得整个露天空地充满自然勃发之象,很是动人。
4眩光对观展视觉效果的影响及避免
眩光是指由于强烈的亮度变化所引起的物体可见度降低的视觉现象,一般分为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两种,其中对观展体验的影响较大的是反射眩光。展柜或地板的反光、室内空间中用于装饰的玻璃金属材料的反光都属于反射眩光。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眩光极大地影响了观展视觉效果和观展体验,也是引起视觉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可以使用高侧窗采光或是换用磨砂玻璃的方法对眩光进行防范。高侧窗采光一般采用长条状矩形窗口设计,高度位于地面2.5米以上,高而长的窗口设计避免了自然光直接照射在展品或展柜表面从而形成眩光,又可以使室内空间在窗体长度方向获得相对均匀且充足的光照。因此可见,只有做到对自然采光科学合理的利用,包括对控光、滤光与补光的设计,自然采光才真正能够在博物馆空间照明中长久发。
结语
自然采光在博物馆中有着还原展品历史风貌、营造展厅历史氛围、影响观者心理感受的美学功能,加之博物馆自身的社会性与庄严感,自然采光因此成为博物馆照明设计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建立在古建筑或古遗址之上,或是由旧址类古建筑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其照明设计往往不能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施工,这就限制了人工照明的大面积使用。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更需要注重对自然采光的运用。此外,自然采光具有节能环保、方便维护、节省资金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人们应在今后的博物馆照明设计中扩大自然采光在空间中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增加自然采光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陈宁萍.光影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评论,2016,(07):170-172.
[2]彭慧,刘文良.生态视野下的住宅室内自然采光设计[J].装饰,2015,(05):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