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水处理工艺流程提高市政供水水质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严成 李祥林
[导读] 近些年来,经济的不断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
        摘要:近些年来,经济的不断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不过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环境污染的情况,在这当中,水资源的污染最为严重,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水资源的质量符合相关要求成为了一项难题。本文对优化水处理工艺流程提高市政供水水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优化;水处理;工艺
引言
        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对于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水污染问题逐渐加重,日益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为控制水污染,避免水资源浪费,人们要合理应用膜分离技术,使得生活污水等能够得到净化与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保障。
1安全饮水工程水处理工艺
        生物慢滤的水处理系统,自然沉淀池应根据沙峰期原水悬浮物含量及其组成、沙峰持续时间、水源保证率、排泥条件、设计规模、预沉后的浊度要求、地形条件及参照相似情况下运行经验进行设计,并要符合预沉时间为8~12h,有效水深度宜为1.5~3.0m,池顶高不宜小于0.3m,池底设计存泥高度不宜小于0.3m。粗滤池由承托层、滤层及储水层组成,原水在取水口经栏栅后由下往上粗滤后进入慢滤池。进水浊度应小于500NTU,出水浊度应小于5NTU,设计滤速宜为0.3~1.0m/h。慢滤池进水浊度应小于20NTU,按24h连续工作设计,滤速宜按0.1~0.3m/h设计。出口应有控制滤速的措施,滤料宜用石英砂,粒径0.3~1.0mm,滤层厚度800~1200mm,滤料表面以上水深宜为1.0~1.3m,池顶应高出水面0.3m,由集水槽、承托层、级配碎石层及石英砂滤层组成。
2安全饮水工程水处理工艺对比
        正确选择净水设施是饮水工程成败的关键,生物慢滤和GXZ高效净水两种处理系统各有优点和缺点。生物慢滤技术具有技术简单,投资少,适应范围广,配套设施少等优点,但有系统不完备,运行维护较难,对原水水质要求高,水质处理效果差等缺陷。GXZ高效净水器具有系统完备、适用性广、工程运行可靠、水处理技术稳定等优点,但有一次性投资高的缺点。根据研究项目的实际情况,地区原水水质好,生态环境好,普遍开发程度不高,但对人饮工程投入资金有限,净水设施的日常维护不完善,影响农民身体健康等情况,高效净水设施更加适合。高效净水设施有混凝剂、消毒剂加药系统,有自动反冲洗滤料系统,水处理效果稳定可靠,应在小型人饮工程中推广应有,而生物慢滤具有滤料容易堵塞的致命缺点,没有混凝剂、消毒剂加药系统,在当地有相当一部分慢滤池目前处于失效状态。
3优化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方法
        对氯烃库存的优化处理,结合现阶段各国制定的制含水量,而过滤前的水量则需要对照前5NTU的水质标准进行控制,以提高标准。因此,在实践中,技术人员需要调整过滤前后的水流。
4饮用水处理措施
        4.1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有效应用
        当前,我国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饮用水对水质的要求较高,环境污染使得饮用水中的有害物质逐渐增多,如果此类饮用水被人直接饮用,就会影响人体健康。为防止饮用水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人们可以将膜分离技术应用在饮用水处理中。膜分离技术操作简单,可以降低能耗,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饮用水处理可以使用不同的分离技术,如微滤分离技术、超滤分离技术以及纳滤分离技术等。人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与价值。膜分离技术可以直接消除饮用水中的微生物、细菌以及悬浮物等,提高饮用水质量。近些年,许多发达国家逐渐将超滤技术、微滤分离技术应用在饮用水净化中,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4.2超滤膜技术净化饮用水中的应用
        查阅大量的相关研究论著与资料之后,可以从中获悉,广大民众身体健康的情况与饮用水的质量紧密相关。假如饮用水的质量无法获得保障,将会易于导致人体产生不同类型的疾病。

所以,在广大民众平时饮水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饮用水的质量是合格的。运用超滤膜技术,不仅能够借助压力差的差异性,把饮用水内水体分子和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元素有效透过超滤膜,而且其中具有的金属离子则受到超滤膜结构影响实现过滤,以便提升饮用水的纯净度与质量。进行具体饮用水处理的时候,基于保证饮用水质量的目的,应该对超滤膜系统实施要周期性清洗工作,避免所过滤出的有害物质再次进到水体资源内,带给饮用水负面的影响。
5水处理工艺
        5.1含藻量较高的水源
        一些水源的营养丰富,导致水中藻类数量增加。因此,去除藻类在再加工时最为重要,通常是一种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方法,主要与生物仿制品一起用于过滤藻类,而化学则是以杀死藻类为基础。
        5.2含铁、含锰水源
部分水资源受到工业或地质灾害的污染,这些灾害通常与铁或锰污染有关。处理这种原水时,通常首先产生氧化沉积的可能性。通常,该类型的等离子体状态要低得多,且可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有必要在原水中添加一种增强的氧化剂,以便在进行沉积以去除铁绝缘子之前产生相应的较高浓度的较难溶解物质。具体操作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在处理过程中水只含有铁离子,可参照水的酸度;第二类,在原水酸度较低的情况下,将该方法应用于原水→曝光量以加强与原水(氧气)的接触→残留物→过滤器→融合→过滤器→消毒措施。在第二种情况下,水只由锰分子组成,加工锰分子的过程如下:原水→氧化→混凝土中的原水→沉降→过滤→消毒剂。第三种情况是水既含有锰原子又含有铁原子,在铁含量高的情况下,z。b.铁量大于10mg/L,锰量大于1mg/L时,采用进行原水/排气(氧化)的工艺→脱氧→吸收→过滤器→消毒剂。
        5.3生物慢滤的水处理系统     
        基本的生物慢滤水处理由粗滤池、慢滤池及清水池3部分组成,在原水水质较好时(原水浊度长期低于500NTU,瞬时不超过1000NTU)可以减少粗滤池,原水直接进入慢滤池净化后再蓄至清水池。皖南山区原水多为地表山涧水,原水浊度易受降雨影响,原水含沙含泥量变化较大,浊度经常超过500NTU。因此,普遍采用预沉、粗滤、慢滤及蓄水四部分组成慢滤水处理系统。自然沉淀池应根据沙峰期原水悬浮物含量及其组成、沙峰持续时间、水源保证率、排泥条件、设计规模、预沉后的浊度要求、地形条件及参照相似情况下运行经验进行设计,并要符合预沉时间为8~12h,有效水深度宜为1.5~3.0m,池顶高不宜小于0.3m,池底设计存泥高度不宜小于0.3m。粗滤池由承托层、滤层及储水层组成,原水在取水口经栏栅后由下往上粗滤后进入慢滤池。进水浊度应小于500NTU,出水浊度应小于20NTU,设计滤速宜为0.3~1.0m/h。
结束语
        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能够得到有关环境工程水处理技术工作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从中获取到相应的借鉴与帮助,以便充分发挥出水处理技术在工程水处理当中的良好作用,进而促进我国环境工程水处理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永强.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9(02):80-81.
[2]尹修源.环境工程水处理中超滤膜技术的应用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1):71.
[3]章君,姚杭永.环保工程水处理的超滤膜技术应用研究[J].智能城市,2019,5(01):52-53.
[4]滕恺.浅谈家用净水器及其测评标准[J].科技风,2018(36):263.
[5]孙柏,王辉,丁晨风.纳米复合材料水处理开放实验设计[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04):83-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